探访民俗文化生态,了解海阳大秧歌,切身体验非遗现状,响应国家保护的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7月22 — 7月29日,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瀚海·筑梦”社会实践团的15位成员,前往烟台海阳市王家泊著名的影视基地——虎头湾展开暑期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期间,实践团参观了虎头湾影视基地,感受了特色的民俗建筑风情,零距离的接触了胶东大秧歌的传承人们,从老辈艺人中了解了胶东大秧歌的发展历程。将老艺人们口口相传的秧歌技法与秧歌的的道具制作方法整理成了文档,记录、保存了下来,留待后人。实践中同学们还亲自参与了秧歌戏,切身体验了把“扭大秧歌”
当民俗传承遇到了时代发展,或许影视基地还有“非遗”的家。
虎头湾影视基地坐落在山东海阳,基地的建造参照了古胶东渔村建筑群,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胶东渔村小镇。这里是胶东民俗类影视作品的首选,《大秧歌》就是在这里拍摄的。除了渔村,这里还复原了海神庙、海边栈桥、仿古码头集市、戏台、牌坊、炮楼等场景。
目前的虎头湾影视基地大秧歌,影视基地会在平时表演扭秧歌,表演收入的一部分分给秧歌队,我们在这还能够看到正宗的“海洋大秧歌”。“海阳大秧歌”这种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曾险些断了传承的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在虎头湾基地焕发了一丝生机。
记录“海阳大秧歌”,为民俗非遗留下种子。
秧歌队的李秀英老人告诉我们,扭海阳大秧歌是海阳民俗村落的一个传统,它在海阳以及周边地区非常出名,曾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以及周边的一些地区。
“我是1950年生人,家里面都是扭秧歌的,从小就跟娘和奶奶学秧歌”李秀英老人边抽烟边跟我们说。“年轻的时候,婚丧嫁娶都得找秧歌队来表演。现在是不行了,没啥人看了,儿子也不爱学,也不知道能不能把手艺传下去。”说到这里时,老人一脸唏嘘。“两年前,影城来村里找我们,说是请我们去扭秧歌,于是就和几个老伙计一起来到这里,一直演着,挺好的,游客们也挺爱看”
随着15年《大秧歌》的热播,虎头湾的影视城的生意慢慢的好起来了。每到节假日,都有汗多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来看看有名的“海阳大秧歌”。在生意最好的时候,李秀英老人的秧歌队每天都要表演三到四场。虽然对于他的年纪来说,这份工作是相对辛苦的,但是老人觉得值得。老人对我们说“一想到全国还有那么多的人远离来看我们,愿意来看海阳大秧歌,我们就有使不完的劲”
在影视基地的旁有一家“海阳大秧歌”主题博物馆,根据博物馆中海阳县志的记载,“海阳大秧歌”目前已经有560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它能传承到今天实属不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娱乐方式的增加,适合“海阳大秧歌”生长的土壤正在变得越来越贫瘠,我们觉得应该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承做点什么,“海洋大秧歌”需要被记录下来。
通过李秀英老人的叙述以及秧歌道具匠人师傅的叙述,并结合博物馆中一些秧歌所用的“扇子”、“小鼓”、“棒槌”的实物。实践团最终把“海阳大秧歌 “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五名角色的技巧、说辞和“伞头”的吉祥话分门别类的制作成文档保存了下来,将老艺人们口口相传的内容制作成了一份电子教材。我们将整理出来的资料传给了刘海峰馆长,为“胶东大秧歌”的传承,保留下了一颗种子。
体验“胶东大秧歌”,感受“非遗”活力。
7月29日上午9点,,实践团跟随村委,在海阳虎头湾影视基地实地地进行了海阳大秧歌的学习,随后实践团与影视基地里“海阳秧歌队”的老艺人们一起跳起了海阳大秧歌,实践团的队员们从头开始学习,跟随秧歌团艺人们的教导,一起扭了一下午。
接过了老人为我们拿的红绸子,把它系在实践团的成员身上,我们随着堂口的鼓点模仿着领队的舞步扭了起来。说来奇怪,秧歌的舞步看起来很简单,但真的跳的时候却发现这比想象中的要难得多。很简单的十字步,我们扭起来却僵硬无比。实践团的女生还好一点,但是男生一个个却像个小鸭子一样颠三倒四的。接近四十分钟的磨合,我们才跳的稍稍灵动了一些。在后来,我们和秧歌队里一起舞了起来。
虽然面前的秧歌队成员大多看起来不再年轻,他们胳膊上细密的皱纹、阳光晒的有些发黑的皮肤、湿润的鬓角与略重的喘息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年纪的他们,秧歌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但即便如此,他们仍旧在跳着,在舞动着,把扇子摆的呼呼带风,把棒槌敲的咚咚作响。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或者说“海洋大秧歌”虽然迟暮,但却仍顽强活下来的原因吧。
下午两点,带着不舍与感动,我们离开了李秀英老人,离开了秧歌队,带着传承和发扬“海洋大秧歌”使命,我们结束了这次的旅程。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我们真切的体验到了传统秧歌舞蹈的魅力。同时,我们也身体力行,通过记录与实践的方式,为“胶东大秧歌”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为“非遗”文化的传承,留下了种子。作为大学生,我们称职的完成了自己的的暑期实践。
但同时,客观的来说,目前的“海阳大秧歌”的生存现状仍说不上好,虽然在虎头湾影视基地给予了它一片文化传承的土地,但这显然不是长远之策。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篇新闻号召更多的大学生与社会朋友关注“海阳大秧歌”,关注更多传承面对困难的“非遗”。珍惜这些老祖宗为我们好不容易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中华民族多样性的传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多留一些东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5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