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诗歌流传千古,而他的足迹也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2023年暑假,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诗仙皖路”探寻李白在安徽的唐诗文脉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马鞍山的采石矶和横江,探寻李白诗歌中的风景。
采石矶,这座被李白倾情咏唱的名矶,如今依然屹立在马鞍山之巅。站在这片风景秀美的土地上,仿佛能够感受到李白当年的豪情壮志。他曾写下“李白昔醉酒,曾游采石矶。矶流一何急,弄月不知归。”的诗句,流露出他对这片山水的眷恋之情。太白楼作为历史见证,收藏着丰富的文物,每一件都仿佛在述说着李白的故事。太白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一段时光。站在太白楼之巅,远眺江山,仿佛能够想象到李白当年的心境,豪情激荡,壮志凌云。
采石矶的风景如画。翠螺山青松翠柏,遥遥望去,宛如一只翠螺浮于水面。漫步于石阶路上,泥土芳香扑面而来,秀丽的景色尽收眼底。行走石阶,闻泥土香气,览秀丽景致。绵延险峻,巍峨挺立,登高一望,水元素涌入眼帘,绝壁旁,长江悠然流淌。水天一色,水木清华,山水相连,历史如星斗,采石与人文融为一体。一步步走在山水之间,一步步踏入历史的长河。马鞍山的采石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处都弥漫着李白的诗意,他的足迹如今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太白晚年客居在此,仙逝于当涂县。采石矶人民纪念他,在翠螺山南麓为他刻碑立冢,立太白楼,馆设有700多件文物,文联数百幅。跨进门槛,处处弥漫着书香酒气,李白的身影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晚年李白虽大赦,但穷困潦倒,前往当涂投奔时任县令的李阳冰。二人惺惺相惜,互为知己。李白病逝,李阳冰不负诗仙所托,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在《序》中他说道:“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李阳冰编辑的《草堂集》今已散佚,但当时李白的诗作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李阳冰的编辑整理功不可没。
采石矶之于李白,是病痛流离的晚年生活的山水寄情,是病痛在身的他的心灵之药。而横江之于李白,则是寄托了他的报国忧民之愤懑。
横江也是皖南景色清丽之地。有“日出洲渚静,澄明皛无垠。浮晖翻高禽,沉景照文鳞。”的诗句。渔樵之地,千户人家,古来渡口。然李白却激荡地写“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隔。”风浪如此之大,这不仅仅是横江的险恶,也更是李白内心那百感交集的痛苦。横江白浪如山,这里“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横江狂风呼啸,这里“一风三日吹倒山”,“狂风愁杀峭帆人”“神海来过恶风回”。李白有敏锐的政治预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借掌管渡口小吏的话,预言一场风波即将到来。“月晕天风雾不开”,江面上大雾四起,世界彷佛被笼罩,李白看到如此险恶的横江,不由得触景生情,想到那黑暗腐朽,大祸将起,摇摇欲坠的李唐王朝,内心涌出无限的愤懑和担忧。这组“长江天险图”,充满了李白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担忧,寄托着他内心深处欲干不能、欲罢难休的痛苦。
现在海县清一,横江与袅袅炊烟相依,是风景如画的秀丽之地。站在古渡口,风萧萧水疾疾,似有李白魂魄呓语,向我们展述那动荡的历史。
李白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段情感的流转,一段历史的传承。他笔下的景色,如今被实践团队所追随,通过实地感受,将他的诗意融入自己的心灵。这次的探寻之旅,不仅是对李白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安徽师范大学的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着诗仙的足迹,用心感受着他的情怀,用笔墨传承着他的诗意。
李白曾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句,而今,安徽师范大学的实践团队,也在这样的豪情驱使下,跨越时空,走进了李白笔下的马鞍山,继续书写着这段传奇的故事。这一次的探寻之旅,让人们更加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深远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马鞍山的采石矶和横江,安徽师范大学的实践团队,仿佛与诗仙李白在同一片山水间相遇,相交,相知。从诗经到诗词,从文学到历史,安徽师范大学的实践团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继续着前行的脚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4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