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作为中国最大的渔场,素有“东海鱼仓”和“海鲜之都”之称。我们作为宁波财经学院蓝色护海团队的成员,对海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7月3日我们宁波财经学院蓝色护海暑期实践团成员到达舟山市沈家门渔港,并进行了初步调研,在我们对大家对舟山市海洋非遗的了解程度有了大概了解后,7月4日我们前往舟山博物馆和舟山非遗文化馆,了解了舟山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的习俗、文化。在非遗展览馆中,我们有幸请到了非遗传承展览馆负责人郑老师,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政府部门会开设多种渠道去共享非遗的资源,比如非遗馆、非遗展览;其次政府会举办一些重大的节日,比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有市以及县区都会举办很多非遗活动。政府目前正在筹备在全省各地开设非遗展览会去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
同时在面对非遗文化传承中遇到困难时,郑老师表示:“大家在非遗传承方面遇到的困难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不论是政府部门、民间传承人、非遗工作宣传负责人。其实最重要的是传承人这一部分,从目前非遗传承发展这块来讲,传承人的年纪已经相对较大,然而能够静下心来做非遗传承工作的年轻人则是更加少,因此后继传承人缺乏则是重大的问题。”
通过对郑老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了目前舟山非遗传承的优势和困难,优势即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舟山的非遗逐渐走向国际,很多外国友人看了舟山的非遗都会被深深地吸引甚至收藏,而每年其他地方也都会开展国际展览会,使得舟山非遗能够被更多人所看到,促进了舟山非遗的传承,而困难几乎是所有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就是愿意接收传承并坚持下去的人少之又少,其实这种状况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例子,按郑老师所说,如果非遗不能够得到传承,那么舟山的一些非遗将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为了不让舟山市非遗文化只能存在于冰冷的档案中,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也正是宣传舟山市的非遗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对非遗产生兴趣,从而传承舟山市的海洋非遗,而不是让非遗文化只存在于书面。
同时我们针对舟山市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画进行了了解,并对舟山非遗渔民画的传承人——张老师,进行了采访。张老师表示:绘制一幅渔民画是非常难的,从起稿到上色至少需要一个星期,不论是从构思还是灵感浮现都是要大量的时间去思考的,越简单的元素里面包含的思想反而是越多的。那么不仅仅是创作上的困难,宣传上更加是一个痛点。张老师自己建起来的渔民画创作中心投入了将近上百万,但是政府支持是非常少的。其次渔民画是非常抽象的,张老师一直有开设相关免费的课程让老百姓们免费来体验渔民画的创作,但是很多老百姓们在体验后表示真的太困难了。
张老师希望政府可以帮助对接,开设一些非遗文创产品销售点,由政府来承担宣传工作,让不仅仅是沿海城市的人,也希望走近陆地,走向全国。也可以在高校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目前非遗的传承相关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基于我们此次的实践调查发现舟山市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人是有所了解甚至有所参与的,普及率并不低,但智慧海洋普及率较低,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智慧海洋是什么。针对舟山市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居民还是渔民大多数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以艺术表演和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呈现。大多数人是从短视频的渠道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更愿意购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在舟山市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率较高的背景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我们实践团在此次实践中分别针对社区小朋友和中老年组织了两场宣讲活动,针对小朋友积极调动小朋友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让他们更多的深入了解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画。从而让更多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传承的可能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3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