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些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极大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打开了大家更好了解自己这个民族的宝贵窗户。一个个动人的非遗,构成了文化自信强起来的生动图景。为了进一步让非遗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承嬗济文实践队6月25日前往日照博物馆统一调研,后实践队各成员回到各自家乡自行走访调研。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文化,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更好的了解非遗文化,实践队员们前往日照博物馆进行统一调研。文物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文物可以更好的了解文化。实践队员们通过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存状况。同时也了解到非遗文化在当今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越发闪亮,通过数据建模,一件作品可以360度欣赏,甚至可以看到它成型的过程,比在博物馆看到的更全面;未来还将实现非遗纹样的AR化、VR化,对其进行立体化展现,让大众能够通过更简单好玩的方式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中。
聚焦筑巢引凤,调研非遗文化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实践队员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非遗人才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续者,只有积极选树,使其站位舞台中央,才能有效改变当下部分非遗文化边缘化现象。为此,须加强非遗宣传,讲好非遗故事,选树榜样典型,鼓励文化名人、退休教师、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遗、重视非遗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在队伍组建上下功夫,制定专门非遗人才招引政策,破除唯学历论、唯资历论、唯论文论、唯奖项论等倾向,通过专业论坛、专门走访、专题研究等方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扩大非遗效应。
整理完所查阅资料后,实践队员们对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困境以及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入户等形式在各自家乡进行社会实践。后期整理问卷数据得很多传承人因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只得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存上来,无法潜心从事传承活动以及培育传承人。并且在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审美价值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年轻人更热衷于现代生活方式,如玩微博、微信、游戏、抖音、网购等,他们对民间传统技艺逐渐失去兴趣。对此需要完善传承人制度,要针对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制定标准,选拔一批具有传承人的真正代表,并且保护传承人传习空间,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传承研学,为非遗传承人培育后续艺人提供良好的传习环境。
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问题,实践队员进行进一步详细调查。非遗人才工作可谓思绪繁多,细枝末节处更需格外严谨细致。为此,各地区要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打破非遗人才与各类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1+1>2”的效果。如今,“80”“90”后青年传承非遗手艺比比皆是,传播非遗文化更是棋高一招,他们把当下流行的“国潮”“z时代”“直播”“手绘”“实景体验”等新元素融入文化遗产,以更鲜活、更可触摸的方式,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为青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涵养土壤,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非遗,推动其在“择一业终一生”的接力坚守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将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1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