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成都7月25日(通讯员肖思伟)心中的锦绣是靠数代人共同编织出来的。蜀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历经千余年历史洗刷,仍然绵延至今,无不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更好地追寻蜀锦技艺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现代蜀锦的织造技术,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传承者地坚守初心。“拾遗薪继”启为创新团队赴荣昌市,就蜀锦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研和宣传。

(图为唐太康讲述自己与蜀锦相识的经历。 许嘉璐 摄)
“红色”老人与蜀锦技艺的交织情缘
曾经有这么一位老人,年轻时多次响应国家的号召,无数次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走线,他一身清贫,但心中却拥有一片富饶的锦绣。他便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太康,儿时随双亲来到成都,虽然家庭清贫,但他总会挑起重活累活分担压力,经历过文革,也响应过毛主席的号召知青下乡,种种清苦的经历使得唐太康终身受益,于1971年,响应国家,进入成都蜀锦厂,踏上了一条“初心亘古不变”的传承之路。

(图为唐太康按比例缩小复原的丁桥机。 许嘉璐 摄)
时间长河的见证:蜀锦技艺的历史演变
蜀锦起源于四川蜀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当时蜀地已经有了织锦的传统。在汉朝时期,蜀锦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蜀锦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贵族和富商们追求的高级奢侈品,被广泛用于宫廷装饰、礼仪用品和贵族服饰等方面。宋朝时期,蜀锦技艺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时织锦工艺的代表之一。明清时期,蜀锦技艺逐渐式微,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产和传承。近代以来,蜀锦技艺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重新振兴。现代的蜀锦技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和工艺,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图为染料颜色样版。 许嘉璐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3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为契合幽居村红色文化发展主题,7月9日至10日,宜春学院“‘童’心向党,‘青’尽全力,‘红’扬普话,‘乡’约铜鼓”文明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于铜鼓县幽居村外墙开启手绘红色文化墙……
邹佳欣 杜小燕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为深入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治理,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7月8日,宜春学院“‘童’心向党,‘青’尽全力,‘红’扬普话,‘乡’约铜鼓”文明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
高丽 刘娟强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走进茶园,一畦畦茶树紧密相连,一簇簇嫩绿的新芽吐露。7月7日,宜春学院“‘童’心向党,‘青’尽全力,‘红’扬普话,‘乡’约铜鼓”文明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于宜春市铜鼓县棋坪镇……
高丽 刘娟强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城市、文明社会、文明家庭、文明个人”思想,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满意度。7月5日晚,宜春学院“‘童’心向党,‘青’尽全力,‘红’扬普话……
杨凯利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群山环绕,小河叮咚,蜜蜂展翅,甜蜜酿造……7月6日下午,宜春学院“‘童’心向党,‘青’尽全力,‘红’扬普话,‘乡’约铜鼓”文明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于宜春市铜鼓县幽居村开展摇……
刘娟强 高丽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山上的景色好漂亮,快帮我和它一起合个影。“小心点,把手给我,我来扶你。”……一句句的赞叹和惊呼从山上传来。7月6日上午,宜春学院“‘童’心向党,‘青’尽全力,‘红’扬普话,‘……
杜小燕 邹佳欣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为弘扬红色精神,增强安全防溺水意识,提升动手能力。7月5日下午,宜春学院暑期“三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在宜春市铜鼓县棋坪镇幽居村小学开展红色小故事分享、防溺水……
高丽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7月5日晚,宜春学院暑期“三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于宜春市铜鼓县棋枰镇幽居村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豆腐产业和茶叶采摘产业发展和满意度调研活动。实践团师生成员共计……
刘娟强 杜小燕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