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学子三下乡:地质灾害防治,政府加大投入,加强防灾意识
7月10日“岭南先锋·生态秦岭”秦岭南麓地质灾害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团于汉中市南郑区汉坪村积极响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天山脚下汉中来客
2021年10月5日,南郑区汉山街道办汉坪村三、四组苍儿崖沟谷后部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区域长约510m,宽约130m,厚约10m,体积约45万m³。泥石流后部物源区存在长约75m、宽约30cm、错台高度1-2m的贯通裂缝,周边山体潜在物源体约16万m³。灾情造成汉山区域直接经济损失约7687.5万元,致使7户35间房屋倒塌,一般受损房屋159户43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5.4公顷,受损耕地面积41.9公顷,2.1km低压线路受损,3条县乡道、15条通村道路不同程度受损。为了积极响应社会实践,郭鸿老师带领秦岭南麓地质灾害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团小分队来到了南郑区汉坪村,展开了进一步的地质考察和调研。
图1为郭老师就泥石流滑坡现象进行讲解 通讯员 万一晨 摄
深入秦岭南麓 勘察实际问题
近年来,秦岭南麓地区频繁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势在必行。
据了解,秦岭南麓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加之长期以来气候变化,导致了地质环境的恶化,土壤侵蚀加剧,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日益增加。
水土流失也是地质灾害问题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导致土壤表面的水分和土壤被迅速流失的现象。水土流失对环境和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包括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图2为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地质灾害现象 通讯员 杨思瑜 摄
脱下“旧黑衣” 披上“新绿装”
郭老师讲解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几种方法:
植被保护:植被是保护土壤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合理管理农田和林地,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保护植被的生长。
绿格网垫:绿格网垫是一种用于土壤防护的材料,它可以有效地保护泥土免受侵蚀和损坏。绿格网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当降雨或水流冲击泥土时,绿格网垫可以起到过滤和固定土壤的作用,防止土壤被冲刷走,保持土壤的完整性;绿格网垫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它可以将土壤颗粒固定在一起,防止土壤松散和坍塌,提供更好的支撑力。
经走访调查,当地乡镇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向村民普及了防护措施: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如保持耕地的坡度适宜,避免过度耕作和过度踩踏,减少土壤的疏松和侵蚀。此外,可以采用覆盖耕作、梯田种植等措施,减少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过度灌溉和排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的侵蚀。
图3为防止水土流失所采用的绿格网垫 通讯员 丑家栋 摄
穿上宣传的“马甲” 插上治理的“翅膀”
据了解,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相关部门将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提前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限制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关部门将加大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力度,采取加固山体、植被恢复、排水疏导等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相关部门将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秦岭南麓地区的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提醒我们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部门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发生时,当地政府部门是减灾、救灾的核心,是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因此,政府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减灾的成功与否。我国也为地质灾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相信在政府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秦岭南麓地区的地质灾害将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更加安全稳定!
图4为实践团小分队成员集体照 通讯员 万一晨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2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