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东华理工大学 | “推普”社会实践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作者:王玉颖 李莹 高雪

东华理工大学 | “推普”社会实践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近日,东华理工大学“普惠乡村”赴新疆社会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开展以“推普”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践行“三字”、弘扬“三气”、把握“三关”中受教育、增见识、长才干,在社会大课堂中收获别样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锤炼 践行“三字”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普惠乡村”实践团队用实践淬炼青春,践行“三字”准则,坚持实字托底,深字为先,细字为要,助力推普之路。

实字托底,挂牌共建

学校实践队与阿克陶县雪松中学共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实践基地,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为持续开展面向阿克陶地区的民族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重点领域人群和社会大众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打下基础,以实际行动提升阿克陶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助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发展。

深字为先,价值引领

实践队成员充分挖掘周边资源,将思政课堂搬出教室,深入车厢、社区、巴扎,将推普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打造了一堂有深度、有想法、有意义的“行走的思政课堂”。在车厢里,成员们共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引来同车厢的许多新疆籍孩子们凑上前一起学习;在社区中,队员们带领居民朗诵《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红色诗篇,在此起彼伏的诵读声中,感悟峥嵘岁月;在学校内,实践团成员利用校内“红色故事石”与小朋友们分享画面背后的故事,实地感受先辈志士的高洁精神品格。学校持续扩大思政课堂的场地“半径”,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冒热气。

细字为要,见微知著

为深入分析、全面掌握当地普通话水平与易地搬迁后的生活现状,实践队邀请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孩子们的家长有很多是守边员,常年需要在山上守边。也因此不能时刻陪在家人身边。舍小家为大家,值得我们敬佩。”访谈后,一位成员激动地说。为将推普工作落细落实,实践团为部分帮扶对象制作普通话水平档案,持续更新其普通话学习掌握情况,解决帮扶他们的语言问题,提升当地普通话使用率。

同心与共 弘扬“三气”

最是团结见力量,弘扬“三气”谱新章。实践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探索推普新方法,打造了有朝气的阳光舞台,有生气的金色课堂,有灵气的特色活动。

朝气,是文化交融阳光舞台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实践队带着舞曲《美丽中国》登上富有新疆色彩的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的舞台,感受柯族文化魅力,为奏响多民族文化“交响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巴扎集市开展普通话实地调研时,村民们听说实践队来自江西,专门为实践队伴奏一曲,热情邀请团队成员共舞,在音乐和舞蹈的交织中,一场小型舞会在巴扎集市的一角上演;此外,实践队还举办了“推普进万家,艺韵新征程”主题文艺晚会,以促进民族团结为主线,邀请柯族群众与实践队员同台演出,通过诗朗诵、舞蹈、歌曲串烧等表现多民族文化的靓丽风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体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内涵。

生气,是校地文化金色课堂

天山雪松根连根,陶赣人民心连心。在推普课堂中,实践队开展了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带领孩子们体会“两弹一星”精神、井冈山精神。生动演绎了以邓稼先为原型的红色情景剧《榜样》,借助“表演+讲述”的模式,以“童言童语”编创了一系列受青少年儿童喜爱的“井冈山小故事”。让“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从单一的“听课者”变为“讲授者”,使推普宣讲变得更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灵气,是开动脑筋灵活创新

如何让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从心底愿意学、学得好、用得上普通话,一直是实践团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到,当地从事护林员工作的人数较多,孩子们与父母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为此,实践队开展“最美全家福”活动,为长期在外从事边疆防卫工作,难得休假在家的护林员们定格一家人的温馨瞬间。此外,实践队精心制作了双语明信片,涵盖柯语、拼音、汉字三种形式,分发给前来拍摄全家福的家庭,在帮助当地家庭留住精彩瞬间的同时推广普通话,以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通话推广工作。

打通壁垒 把握“三关”

实践地以柯语维语为主要交流语言,推普难度较大。实践团队致力于打通交流壁垒,一步步过好“认知关”“应用关”“常态关”。

从理论传授过好“认知关”

据实践团队调研了解,当地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工具,但仍存在“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表达不顺畅、断句易错等问题,当地语言文字理论的“认知关”亟待打通。对此,实践团队带来文化断句课堂、诵读课堂、诗词课堂等多层次理论课堂,用普通话打破沟通壁垒,筑牢推普基础。

从寓教于乐过好“应用关”

实践队根据当地学生推普需要,开设“阳光推普”系列课程:以“写好规范字”为主线,将绘画与书法相结合开展“推普+书画”课堂,呈现汉字之美;“推普+音乐”课堂,以爱国古诗为文本,采用“吟诵唱”有机融合的模式,沉浸式感受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推普+情景剧”课堂,把纠正发音贯穿在情景剧表演中,在寓教于乐中把“说好普通话”的意识深植进孩子们的心里,进一步营造了实践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

从宣讲建站过好“常态关”

农民夜校”是昆仑佳苑社区的传统推普形式,实践队语言文字专家刘艳红和新疆籍成员阿卜杜瓦依提前来到农民讲习所,从拼读入手,通过图画、汉字等方式,共同为夜校学员带来一堂“日常交流用语”课;为更好满足当地的语言咨询需求,实践队在服务地设置“推普振兴乡村驿站”,发放“双语”推普宣传手册,创新推普模式,用易懂易接纳的方式拓宽人民群众日常用语词汇量,助力语言文字走进千家万户。

此次东华理工大学“普惠乡村”赴新疆社会实践队以普通话为桥梁,为少数民族居民打开向外沟通“常态化”的大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新动能。下一步,学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积极深入寻找工作结合点,增进学校推普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科学化,为边疆的建设发展和民族团结贡献东华理工青年力量。(文/王玉颖李莹高雪妍 图/李欣怿 汤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1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愉快的一天支教

支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它使我有机会去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与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度过宝贵的时光。这段经历带给我很多感悟和启示。首先,支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美好的支教一天

今天是支教的第二十五天,今天没我的课,但是我还是很早就起来了,因为今天有四五年级的甲骨文汇报演出,第一节是班会课,不需要我去,所以我就洗了头,洗完头我就去学校了,先看了四五……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充实的支教一天

早上七点半,伴随着蝉鸣、小朋友们的嬉戏声、同伴们的洗漱声以及透过窗户倾洒下来的阳光,我从床上醒来,醒了之后立马的穿上衣服然后出去洗漱了一番,洗完之后吃了张煎饼又喝了杯牛奶就……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诚心诚意,育人育己

正心诚意,育人育己支教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奉献,更是对自己成长的一次洗礼。在我这一段时间的支教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正心诚意,育人育己”这句古训的真谛。首先……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星并不远,梦也不远了

星并不远,梦也不远。这句简洁而又深刻的话语,表达了一个美好的信念:只要我们有梦想,不论目标有多大,只要我们勇敢去追逐,就能够实现它。作为一名支教者,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支……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有爱的支教

今天睡得晚,不知道为啥失眠了,就是睡不着,看催眠视频也睡不着,过了好久差不多在两点多的时候才睡着,但是我起的还蛮早的,因为我今天上午满课,第一节去了四年级上课,因为快结束了……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惬意的支教生活

今天有事没课的一天,今天就赖了一会床,大概八点半的时候起来了,起来之后就洗漱了一番,洗完之后就去学校了,我先去了五年级,去听了传统文化的课,王老师讲的传统文化的课很丰富也很……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追逐梦想,点亮未来

追逐梦想,点亮未来在支教的日子里,我看到了许多孩子们如何努力追逐梦想,点亮自己的未来。这些孩子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有些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些则面临着社会问题和家庭困境。……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数智技术赋能红色文旅,共赴发展新机遇

在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各地红色文旅与时俱进,借助数智技术助力红色文旅创新性发展。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承…

春节成功申遗,助力双创迸发“春”之力量

辞旧迎新踏春来,鞭炮齐响锣鼓鸣,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华夏儿女中的心中有着独一无二的意蕴。2024年12月4日,…

践行非遗双创实践,点亮新春文化华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不懈的…

医废焕能调研团前往威海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实地调研

2025年1月27日,为调查了解威海市医疗废弃物处理及构建数字化医废智慧监管平台情况,山东大学(威海)医废焕能调研团成员邵佳…

山东大学学生访谈覃刚医生,聚焦医疗废弃物处理实践调研

2025年2月8日,山东大学医废焕能调研团前往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展开调研。此次访谈围绕医疗废弃物处理展开,旨在助力相关…

最新发布

本正源清 江河行远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7月15日至7月17日,河海大学水利能源技术推进生态高质量发展调研团在指导老师姜帆老师、王伟强教授的指导下,前往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图为调研团同公司主要负责人合影)…
学习英语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梦者—爱之舟志愿服务队于8月2日前往十堰市金色未来托管中心开展和小孩子学英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我们志愿者们一共有十名,我们带着满满的热情和爱心来到了金…
玉师学子走进云南甘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语言相通。普通话是人们扩大对外交流的有力途径,也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普通话的推广,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这是基本的认识。但青年,绝不能只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当怀丹心,立启…
触非遗脉络,探文化根基
中国青年网日照7月5日电(通讯员成智语)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
三下乡感悟:时光似流水,再见未来可期
(通讯员雷海燕刘诗桐刘可)三下乡活动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了,但这段经历依然让我念念不忘。这段时光不仅仅让我感受到“老师”这个身份的意义,也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与美好。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
非遗星火传,科技绽新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技能等。随着数字经济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了新的…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三下乡:阅读滋润心灵,书香传递温暖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三下乡:阅读滋润心灵,书香传递温暖为引导大学生在阅读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志愿服务中感受书香文化的魅力。2023年7月—8月,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返家乡社会实践队队员在各自家…
走进社区看发展,攻克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安徽学子三下乡:老旧小区改造,共创美好家园中国青年网马鞍山7月11日电(通讯员杨宇健)根据国家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坚持以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区为宗旨,以改善老旧小区面貌、提升小区居民品味、提高居民生…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劳动教育&结营仪式圆满完成
2023年7月14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情满童心”实践团队在建邺区沙洲街道莲花嘉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小剧场开展了本次暑期实践的最后一次志愿活动和结营仪式。莲花嘉园社区内的儿童及工作人员、南…
悉心育人,为梦导航
大学生网报8月9日电(通讯员龚雨琦)炎炎烈日,七月酷暑,萤火之行团队的小老师们徒步前往社区给小朋友上课,从早上八点至下午四点四十,书声琅琅,欢声笑语。七月底,本次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