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听雨听新旧,云海乘风乘古今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员参与”现状研究
£崔俪馨(文学院2102班)
【摘 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是具有原始性自然、创造性社会、发展性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
【正 文】
一、引 言
(一)调查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对于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18年1月2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文约16000字,共分12个部分49条,包括: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现农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则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实践表明,在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通过提振农民精气神,激发农民积极参与“三农”建设的热情,才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基层文艺队伍建设,打造美好生活环境,共同缔造幸福村落,阳新县排市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例如,庆祝丰收开展油菜花节的一系列活动,“益心为她”广场舞培训公益活动,打造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提高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民参与度,不断充实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的形成,有利于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深远意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范围在农村地区,主要受众是农民,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是有助于提升农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广大农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条件,更在努力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充实富足,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特别重要。要通过提升农民文化水平、思想认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能起到凝心铸魂的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地区意识形态领域主要矛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的形成,有利于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载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在抓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精神文明取得新成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现状,不难发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目前乡村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将有力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此意义在于:
1.帮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土文化各具特色相关基层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例如戏曲进校园等;支教队开展的一系列本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直观全面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民族凝聚力,厚植文化自信。同时,也加强学生对乡村的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乡村文化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青少年向来是文化教育的重点培育对象,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从小抓起。促进乡村教育与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推动乡村教育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更多英才。
2.分析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因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既要做好物质积累,也要实现精神丰实。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必须看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辅相成。其中,物质富裕是基础,能够为精神富裕提供物质条件;而精神文明也将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多形式,从精彩的文艺作品到多样的文娱选择,从普惠的公共服务到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断满足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促进精神共富,开展一些系列文创衍生、文化旅游基地,促进乡村振兴,展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3.深入乡村开展调研,探索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挖掘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乡村振兴,通过转型的成功案例,结合政府、居民的意见建议,对乡村进一步振兴的措施提出新方向,新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找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统一,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三)主要概念
1.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2.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爱国主义、纪律的教育。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端正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同时,结合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大力普及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二、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的居民,在山田村、上王村、排市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访谈对象主要以政府、村委会、教师、学生、家长等五大主体为主。
(二)调查方法
1.文献查找法: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2023文化速递实践队成员对本课题进行了详尽的资料查找,并及时搜集专业名词的名词解释,也查阅过大量与课题有关的参考文献,深刻理解阳新本地乡村文化特色。成员在实践前对该课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充足让此次课题研究更具有实用价值,且科学性严谨性都有所提高,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暑调调研工作做好了铺垫。
2.问卷调查法:通过会议讨论将问卷编写分为“背景”、“现状”、“影响”、“措施”四个维度,并确定问卷发放和访谈对象为当地居民。队伍通过三次内部会议的讨论商议,并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编制出一套调查问卷——《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员参与”现状研究》。该问卷分为卷首语、基本信息栏和十三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其中选择题包括单选题与多选题,题目从四个维度出发,主要是向当地居民咨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乡村振兴应如何发展、当地有哪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及在民众眼里当地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哪些可持续的发展措施。
3.访谈调查法:选取多主体进行访谈,提前准备访谈提纲,与受访者口头交谈了解相关情况。此次暑调分别访谈了排市镇当地各种职业身份的居民,包括排市镇当地的政府、居委会工作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同时访谈了乡村文化方面的专业人员如政府工作人员和山田完全小学的任职教师。
4.数据分析法:线下问卷信息全部录入问卷星系统后,由问卷星统一的计算模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反映大众对问卷题目的真实看法,由这些数据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科学的分析方式能够让实践成果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三)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1张,有效问卷581张,有效回收率为100.0%,每位队员都进行了发放问卷,访谈分小组对教师、学生、居委会及政府四方面进行,队员们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最后进行人工统计,对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在所有队员的共同努力下,问卷的发出和回收、数据的分析与统计、访谈的记录等任务顺利完成。
(四)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发放,全体线下问卷由各组员发送至阳新县排市镇居民,将有效问卷输入问卷星,问卷统一用问卷星计算模式进行数据分析。每次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记录。本次报告能够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所分析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现状与分析
(一)基础信息
1.性别
本次问卷调查,男生占比39.29%,女生占比69.71%,积极调动村民参与问卷调查,全面参与填写更有利于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中希望了解村民对乡村文化、乡村振兴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阳新排市镇本地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流失,需要相关政府重视乡村地区的发展,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教育条件、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政治面貌
本次问卷填写对象中群众占37.35%,共青团员占52.32%,中共预备党员/党员占比10.33%.政治面貌的结构决定了当地意识形态建设的完整程度。乡村振兴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中国政府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始终是当地领导和全体居民需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二)当地村民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仍有进步空间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仍有27.88%的村民对乡村文明建设不太了解,还有5.16%的村民对乡村文明建设不太了解。这表明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信息传达和宣传工作需要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需要增强的是提升村民对乡村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当前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培育乡村好风尚,既是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和农村发展高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提高乡村文明建设的知名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凝聚力、塑造良好风尚以及提升乡村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村民个体有益,也对整个乡村社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农民对精神财富的重视程度任重而道远
从这次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9.24%的村民认为目前阻碍乡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因素是农民对精神财富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农村地区,一些农民仍面临经济困难和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面对迫切的物质需求,他们往往更加关注经济收入和生计问题,而对精神层面的投入和需求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更加强调物质生活和实用性,对文化、艺术、人文关怀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价值认同较低。他们可能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将其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可能会限制农民对精神财富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减少他们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25.30%的村民认为目前阻碍乡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因素是农事繁忙,没有时间参与。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也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农民工作繁重而时间有限,主要原因包括农事季节性紧张、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等。这限制了他们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时间和精力。迫切需要灵活安排时间、发扬农民自我管理和互助精神、加强示范引导、创造多元化的参与方式等开展形式,可以在尊重农民工作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机会和方式。这将有助于提升乡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20.31%的村民认为目前阻碍乡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因素是政府鼓励政策不够。政府需要提升政府鼓励政策的效果,激发农民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可以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稳定的动力,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1.政府工作人员访谈记录
问:近年来,本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什么成就?
答:这几年主要农村变化较大,因为近年村里土地征用较多,我们采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战术,建设农家书屋,将农村祠堂宗堂统一改造为文化礼堂,作为土地征用后一种移风易俗的方式。同时,农村也紧跟时事,会根据每年的时事热点,开展政治宣讲,如二十大、十九大宣讲。文化下乡也比较多。
问:那你认为当地乡村各主体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性是怎样的呢?
答:排市镇外出打工人口较多,居住者多为老人和小孩,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多以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建设,再引领群众参与建设。返乡的乡贤较少,带头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作用不强。
问:那政府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答:政府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当地政府接到上级文件后,实地研究后出台适应当地实施的方针,再督促乡村落实政策指令。
问:政府在推动这个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阻碍吗?
答:在乡镇搞精神文明建设困难还是比较多的,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乡镇来说,以经济发展为主,精神文明建设可能还是辅助的。也会遇到工作推动不顺利,群众不理解,存在群众不理解志愿活动,不太适应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还有就是相关资金的缺乏,搞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肯定需要一定经济的支持。但我们还是会坚持去做好,实在不行会争取上级的支持。
问:在动员全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政府为促进宣传做了哪些工作呢?
答:当地条件较差,没有户外的显示屏,所以一般采取沿街的广告牌、宣传标语、乡村宣传栏、乡村文化广场建设等宣传方式。现在排市镇也有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在特殊时期,也会采取流动宣传车宣传。
问:那之后政府会不会有一些关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或者规划呢?
答:因为我们今年申报了县级文明村镇,如果能顺利评上,那么会继续努力争取市级文明村镇,继续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这就是目前一个规划。
四、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意识
人无德不立,乡村无德不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学习教育实践,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优秀乡村文化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
首先,村民提高意识和认知:了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和研讨会等方式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认识到精神文明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其次,倡导文明乡风民风: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文明素养,树立文明乡风民风。可以从自身做起,注重个人行为的文明礼仪、环境保护、邻里和睦等方面,成为身边人的榜样。政府还可以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动员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活动,如组织文艺演出、开展文化交流、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等。通过参与和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关注农村教育发展,投入时间和资源支持乡村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农村青年的精神文明素养和创造力。最后,村民还要引导自我教育和学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自我教育和提升。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习社群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和乡村发展;重视和保护乡土文化,包括民俗风情、传统工艺、乡村建筑等。通过弘扬乡土文化,可以增强农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并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经济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力量。发展农村产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领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稳定的就业可以增加农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意愿。鼓励农民创业和发展家庭农场、农产品品牌等,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创业可以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和参与。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农民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这将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精神文明素养。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如农民画、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可以为农民提供创业和发展的机会。通过支持和保护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意愿,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为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
通过经济发展的支持,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经济状况,提高他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和投入。
(三)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和水平
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农民的意识和参与度非常重要。制定全面的宣传计划,包括宣传内容、宣传渠道、宣传方式等,确保信息传递的广度和深度。可以通过各类媒体、村级广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宣传,如制作宣传片、微电影、短视频等,增加宣传效果和吸引力。同时,可以组织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等形式,吸引农民参与并传递精神文明的理念。提高宣传资料的质量和水平,制作精美的海报、手册、宣传册等,图文并茂地呈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成果。通过精心设计和营造视觉冲击,吸引更多农民的关注。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开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页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通过发布有趣、有用的内容,建立互动平台,吸引农民广泛参与和互动。建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表彰奖励机制,鼓励和激励积极参与的农民和农村组织。通过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可以激发更多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组织乡村文化培训、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升宣传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提供农民参与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和重要性,提高宣传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的农民关注和参与。宣传工作的持续推进将为农村社区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动力和支持。
五、结语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断,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等。落实好这些任务要求,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灵魂和统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从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从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高度,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谭洪亚,杜珺.乡村振兴下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A].2020.
[2]王艳萍,房彬,和卫鹏.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阐释与策略研究[C].2019.
[3]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C].2019.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04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