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王媛 曹玉 黄超)2023年7月11日下午,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皖北综合试验站一行踏上旅程。目的地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是安徽农业大学与埇桥区人民政府实施校区产学研合作,共建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的重点建设内容,是安徽农业大学服务埇桥区及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是构建埇桥区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的重要载体。
本次三下乡活动主题为“溯红惠农新发展,点亮乡村振兴‘五颗星’”,团队秉持要从根源解决问题的原则,于7月12日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深入基层,了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推进进程。
图为入户调研现场
通过本次调研得出:小麦、大豆、玉米是当地的主要作物,面对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大多农民选择租赁土地。因为只有进行较大规模承包生产的种粮大户才能承担起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损失。而在这个背景之下,播种机等机械化农业基本普及,但对于无人机打药等高科技还需持续推进,力求以最少的人力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农民在日耕夜作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施用农药的规律,但对农药的种类和使用剂量仍然缺乏较全面的认识。令人感到高兴的是从种粮大户的口中了解到,国家对种粮大户的政策和补贴相当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也在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提高生活质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了解到农民们对农药有亟需解决的问题后,于7月12日当天下午邀请到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亚辉教授在当地政府开展了一场关于农药使用相关知识的科普大会。李亚辉教授针对了解到的一些问题,在如何辨别农药成分、含量和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农药等方面给出指导性建议,参会的种粮大户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图为科普大会现场
随后的几天他们又相继前往到宿州城市规划馆、部分当地龙头企业和特色文旅融合产业进行参观调研。坚持多方面多角度调研乡村振兴,切身处地去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通过城市规划馆在政府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更加多样的沟通渠道,让居民参与其中,获得更高的体验感。城市规划厅详细解读了党和国家的各项规划后,提出来对宿州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具体实践,即从“产、人、城、绿”走向“绿、城、人、产”,生态战略、空间战略、人文战略、产业战略四管齐下,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参观城市规划馆
当地龙头企业中,他们参观了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和拂晓科技示范园。
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是一个集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科技培训、信息咨询服务、农资配送为一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种植提供专业指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技能培训深刻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提升农民能力、帮助收入增长是乡村振兴迈出的一大步。
拂晓科技示范园园区采用椰糠无土栽培种植模式,温室内采用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该园区每年可生产标准化蔬菜近3000吨,辐射带动生产基地1万余亩,产值增加1亿元。带动就业人员200余人,每年培训农民2000余人,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是宿州市埇桥区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委省政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蔬菜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程。随着智能化机械化的普及,人工的需求减少,如何对传统进行改良和发展形式的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民生相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参观意利达农业科技合作社
图为参观拂晓科技示范园
文旅融合是“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的结合体,在保护生态、宣传文化的同时还能带动经济,对乡村振兴大有裨益。
其中五柳风景名胜区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建造风景旅游区,实现文旅融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创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夹沟镇榴园种植大量石榴果树,形成特色生态与人文文化,带动产品销售,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市外桃源生态农业基地从桃园煤矿沉陷区流转荒芜土地1200余亩,投资近六千万元进行土地整治、废田改造,保护生态,实现创收。
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任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本次三下乡活动旨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通过调研感受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生活生产的深远影响,为乡村振兴的实现由蓝图变为现实提供了有力支撑,相信以此为基础规划和推进乡村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推进,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在不远的将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93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