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以中央、省委的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为基础,响应大型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立足中心的学科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为江永“四大民瑶”文化赋能贡献青年力量,进一步加强中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湘乡有约,瑶寨有家”江永瑶寨文化赋能社会实践团(后文简称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15日奔赴湖南永州江永县,围绕四大民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情况,在勾蓝瑶寨、古调村、清溪村、小河边村及上甘棠村开展社会调研。
实践团队首先驱车来到四大民瑶之清溪瑶的居住地——清溪村。大家参观了清溪瑶历史文化博物馆,在退休教师田万载的讲解中,对四大民瑶的历史、文化建立了基础的认识。清溪瑶历史文化博物馆是田万载老先生为保护传承瑶族文化,耗费10余年的时间收集整理瑶族文书、器物及族人生活用品用具等历史文物,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展示了瑶族的历史与生活图景,为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田万载向实践团队介绍瑶族契约文书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与清溪村一同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古调村, 调查古调瑶所聚居的村寨文化遗产现状。古调村保有同治十一年的碑刻,记载了“四大民瑶”成型的历史事件:“洪武九年归化,封清溪、古调、扶灵、勾蓝为四大民猺,其所居为邑门户者,镇守湘粤隘口,最为得力,为表彰其功,以示羁縻,每岁司犒花红牛酒,至朝恩尤厚”。古调村还存有代表宗族的门楼,诸如莫家门楼、何家门楼和盛田坊等,门楼上还张贴着“四大民瑶”的“龙、狮、春牛”闹春的传统习俗,展现了四大民瑶的亲密关系。
实践团队调查村落内现存的古建筑
实践团队的第三站到达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勾蓝瑶寨,村内古碑记载:“予祖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漏,溪水伏流,色蓝如靛,故名勾蓝。”瑶寨由黄家村、上村和大兴村三个自然村落组成,按照地势呈现防御城堡式村寨,村内古建筑林立,保留明代、清代民居300多座,村内还有展示古代瑶族艺术遗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水龙祠壁画。实践队员同水龙祠壁画相关管理人员田友志就壁画的内容、保护等问题展开探讨,进一步理解四大民瑶历史文化。
田友志向实践队介绍壁画
下一站,实践团队走进“四大民瑶”的扶灵瑶聚居的小河边村。小河边村的首家大院、首家祠堂以及各种老建筑被曲折的巷道串联起来,通过调研发现,小河边村的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状况较其他民瑶较为落后,但记载扶灵瑶社会550年地方志《扶灵瑶统记》、表现扶灵瑶生产生活真实写照的长鼓舞、耍春牛、放河灯等民俗活动,具有重要的地方文化价值。实践团队在与首家后人首团民的交谈中对扶灵瑶的族称故事、村民对民俗活动保护的愿景有了了解,也对村落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共同商议“耍春牛”活动申请非遗事宜。
小河边村的首家大院
实践团队的最后一站到达了被列入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的上甘棠村。上甘棠村与四大民瑶的居住地距离较近,为汉族村落,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群呈现太极八卦之形分布,周氏一族在此世代经营,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严整的村貌,并可以在村内的古街、古宅、摩崖石刻等古迹中找到世代营建的痕迹。这些现象与四大民瑶形成了汉瑶文化交融的独特风景,为上甘棠村增加了别样的氛围,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步瀛桥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学子奔赴江永,聚焦四大民瑶的文化发展现状,在实践中理解与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通过瑶汉互动的生动案例,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汉瑶互融方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88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