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衔樱桃花,此时刺绣闲”,为了解以及宣传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在7月11日这一天,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非遗传承社会实践-乱针绣团队前往常州市乱针绣博物馆进行了乱针绣作品的参观浏览,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探索其历经岁月的发展情况与现状。
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其于2007年3月,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循历史足迹,识乱针绣由来
在7月11日下午1:30,队长带领团队成员迈步进入了乱针绣博物馆。博物馆供作品展览参观只有第一层,第二层是学生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乱针绣的课堂,不予对外界游客们开放。博物馆作品在展柜与墙壁上一一陈列,入口左手边的展柜,放的是各位乱针绣大师的生平介绍。乱针绣由常州人杨守玉所创,一开始取名“杨绣”,因创始人姓杨而得名。后又改名为“正则绣”,和传统的刺绣手法不同,绣面像是乱针穿插从而形成画面,因此得名“乱针绣”。
经工作人员介绍:“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中国刺绣艺术,是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来制作的‘针画’。是用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乱针绣”的显著特点是摆脱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而是不拘教条,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乱针绣有其错综复杂的工艺要求而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后经杨守玉的徒弟陈亚先继承,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被列为常州三宝之一。
神形兼备,传承与宣扬
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在了解完乱针绣的历史背景与由来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乱针绣作品了。从杨守玉先生的早期作品《父亲》着眼,针丝乱飞,却也做到形有神似,入眼间仿佛真活过来了一般。后又看到陈亚先先生的作品花鸟,通过乱针绣技法,绣出如中国山水画一样的图景,不可不让人为之惊叹。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但繁而不同。每一种文化遗产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乱针绣以针织线布的方法,成功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以及西方油画艺术,并且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这是足以让人啧啧称道的。乱针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间博物馆看到了其光明的未来。乱针绣制作过程较传统绣法来说更加繁琐。据相关资料显示,一幅40CM×50CM的规格的人像绣品,其工期达到了三个月之久,一般用于国礼赠与他国领导人。但如今这间博物馆同时也在教授着乱针绣技法于愿意学习的人们,受众变得多了起来,同时也在无形的为乱针绣进行宣传。相信不久之后乱针绣作品将会普及到大众,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并欣赏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图为陈亚先作品《祈祷》 通讯员 高旭东 摄
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发展
传承与宣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实现成了传承者们最大的问题。单单通过传授技艺,教授学徒的方式未免有些局限与滞后。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道,如今正考虑走商业化道路,创立一个乱针绣品牌的想法或许是可取的。通过合作打出乱针绣的知名度,在进一步以质量征服消费者,无疑是一条好的可发展的道路。这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出路提供了参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相信乱针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逐渐崭露头角于大众视野中,届时人们都能领略到其魅力与感受其艺术性。
通过与工作人员的谈话,清楚的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未来发展景象的希冀。同时也体会到了当代青年们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宣扬的重要性,借我们之笔,述非遗之美,谱时代新篇章。
实践队伍于博物馆前合影 通讯员胡博皓 供图
(通讯员高旭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84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