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中药上所称“肉桂”实际上是肉桂类植物的干燥树皮,有温中补肾、散寒止痛、化瘀活血的功能,在中药里是很好的驱风剂、健胃剂及防腐剂。近来,美国研究发现肉桂中含有可以提高胰岛素效应的成分,可用以治疗糖尿病。肉桂精油也广泛用于香水、牙膏、烟草等行业,并且具有杀虫和防腐的作用,也可作为食品调味剂,如我国著名的传统食品佐料“五香面”和“十三香”中均含有肉桂。
一、中国肉桂
本种原产于中国和越南,并在马来群岛和喜马拉雅地区有栽培和种植。肉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广东和广西是肉桂的主产区,海南、福建(南部)、云南(南部)和四川也有少量栽培。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与自然选择,肉桂类植物已形成了许多品种或品系。在广西,肉桂按产地分为“东兴桂”和“西江桂”,东兴桂又称“防城桂”,主要种植在广西的防城、上思、龙州、大新等地;而西江桂,古又称“浔桂”,主要在平南、藤县、桂平等地有栽培。
此外,广西肉桂产区的群众又根据肉桂新芽颜色的不同而将中国肉桂分为红芽肉桂(黑油桂)、白芽肉桂(黄油桂)和沙质肉桂(糠桂)三个品种。红芽肉桂的新芽与嫩叶均呈红色,皮部油层较薄,生长较快, 但桂皮、桂油的品质一般,耐旱力较弱;白芽肉桂的新芽和嫩叶呈淡绿色,皮部油层厚,品质优良,且耐旱力较强;沙质肉桂的新芽和嫩叶均呈棕色,韧皮部不显油层,桂皮品质差。
二、越南肉桂
越南肉桂原产越南清化省,因此又叫“清化桂”,这个种在命名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过去20多年里详细研究了越南樟属植物,认为所谓的越南桂其实与中国肉桂是同一个种,但是由于收获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越南桂和中国肉桂的产品在外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越南肉桂,并获得成功,现已大面积引种,其中以广东种植面积较大,海南、云南、广西、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区均有引种栽培。该肉桂树皮入药又称南玉桂,为常用中药,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
三、锡兰肉桂
锡兰肉桂产于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是一种古老名贵的特有香料植物,现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均有引种。其主要使用部位是树皮的内层部分。在公元15、16世纪,葡萄牙探险家发现了锡兰肉桂,此后开始大量为人使用。美国市场上习惯以锡兰肉桂作为香料。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有少量种植。
四、土肉桂
本种是台湾特有植物,为台湾中海拔天然林中的常见树种。在形态上,土肉桂与中国肉桂相似,其精油的化学成分也同中国肉桂相似,含有丰富的桂皮醛,因此,食品和医药上可替代中国肉桂,但是一般中药商认为本品的药效不大,只能做香料用。台湾民众也常以土肉桂作为肉桂的代用品,故又有假肉桂之称。此外,台湾民间也曾以土肉桂根皮当作零食,有辛辣及甘味,也多被直接用来夹在槟榔中做增味料。土肉桂自1985年起在台湾推广种植,5年间已种植约7万多株。这些不同种类或品种的肉桂化学成分与中国肉桂相同,它们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五、柴桂
柴桂又称印度肉桂,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喜马拉雅地区,在我国云南南部、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有分布。基于对本种叶片形态的不同,印度的柴桂被分为4个不同的类型。在印度北部地区,人们把肉桂类称为“Tejpat”,并很早就开始把它用作香料。
六、少花桂
本种自然生长于我国广东北部、湖北、湖南西部、广西、四川东部和贵州,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少花桂的商业价值远不如中国肉桂和锡兰肉桂,但是在当地,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少花桂的树皮在四川常作为官桂皮使用,有开胃健脾之效,其枝叶中芳香油含有丰富的黄樟油素,在食品、日化和医药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少花桂也是我国生产黄樟素的主要源植物之一。由于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少花桂已经被列入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由于少花桂生长较缓慢、规模发展受到限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78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