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而访,寻蓝染古根,亲身而行,传蓝染遗技。蓝染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门印染工艺,起源于秦汉时期,具有千年文明。为更好的追溯奉化蓝染根源,探寻蓝染古韵,深入了解蓝染制作技艺,展望蓝染未来,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赴宁波“蓝染一梦,千古寻韵”实践服务团于7月24日在宁波市奉化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追根溯源。
千古寻韵蓝染,无穷追溯根源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蓝草之植,溯根以始。7月24日下午,在初步了解蓝染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实践团抵达福建厂,了解蓝草种植,溯源当地蓝染的发展。福建厂自然村与蓝印花布的原材料蓝靛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蓝草种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蓝草的种植人和传承人接续离世,蓝草种植后继乏人;草药染布的大众需求逐渐降低,蓝草产业淡出发展的核心地带;蓝草知名度的急剧下滑,蓝草与大众之间的联系弱化严重;城镇化影响,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数量激增,蓝染产业新生力量匮乏……就蓝草技艺自身而言,学习周期长、工作效率低、操作复杂、实用性差等问题也成为了蓝染产业发展桎梏。
传承蓝染文化,守望传统之美
7月25日,为深入了解蓝染文化,“蓝染一梦,千古寻韵”实践服务团来到了鄞州区走马塘村开展调查与实践。走马塘是中国首批“魅力小城”,也是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走马塘村历史底蕴丰厚,至今仍保留着众多古建筑。近年来通过开展古建筑修缮、景观改造等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工程,组织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多措并举,化非遗“软实力”为文脉“硬支撑”,将当地打造成为非遗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先行地。
当日上午,实践团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对走马塘村当地民众对于蓝染的了解程度和普及程度进行调研,将实际走访数据与线上问卷调研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超七成的村民对蓝染这门技艺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高。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杨小恩和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崔泰铭赴宁波市鄞州区走马塘村染坊,看望慰问实践团。两位书记热切关心团队实践开展情况,了解实践团队成员的实践内容、表现情况、衣食住行等。在认真听取实践团队的汇报后,两位书记肯定了团队的实践工作,并就实践的推进进行了指导,为实践团接下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实践团采访了当地荷蓝染坊的坊主陈丽军女士,从裁缝到蓝染坊主,从热爱到专业,她只用了半年。“出于对蓝染的热爱,退休的第二年,我去向戴老师学习了云南的蓝染技术,在学习之余,我会尝试将以往积累下的缝纫技巧与蓝染技术相结合,去挖掘自身的风格与技艺。”陈坊主说。在陈坊主的指导下,成员们亲身体验了蓝染制作的整个流程。在制作过程中,成员们感受到蓝染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审美体验。
折、置、刻、染、晒,五步古法,千年传承。古人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探路之遥者,必行之远途。理论结合实践方是非遗发展之良方。
文化传承破瓶颈,非遗蓝染谋创新
7月25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云上金溪乡创空间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雷山村。该创新园区引进蓝印花布非遗文化项目,通过“来料加工+非遗+文创+研学研究+直播带货”的方式,推动了“政府+市场+行业”联合发展,促进了“产、学、研”融合发展,为蓝染文化的守正创新提供“雷山样本”。在雷山村,实践团寻访了“喜曼蓝富”非遗共富工坊,该工坊致力于蓝印花布传承与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开拓创新开发蓝印花布文创产品、来料加工、非遗研学课堂、视频直播带货四大主体业务,逐步构建起蓝印花布产、学、研、供、游、销一体化的共富产业链。创设至今,共富工坊已带动村里30余位女性开展来料加工制造,人均增收近3000元;带动20批次3000余人到雷山村开展非遗研学体验,为保护文化遗产储能蓄势的同时也按下了当地增收创收、经济发展的加速键。
实践团来到乡创空间旁的姐妹工坊,采访了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剑峰老师。“蓝染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仍然存在很大的阻碍,养缸是决定染色的关键,也是最主要的困难,我把染缸称作蓝宝宝,因为养缸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漫长的等待,才能把蓝染好,制作出纯天然工艺品。同时,专业团队的缺乏,蓝染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小也是宣传中的阻碍。”张剑峰老师在采访中说道,“蓝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材料、设计、市场、教育等方面的创新,使之与时俱进,保持活力。我把蓝作为一辈子可以去做的事情,在一块布中投入精力,设计创造价值,而在设计中也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和人打交道,这涉及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科学、化学、物理等多门学科内容,所以蓝染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希望在未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蓝染中,发扬我们的匠人精神,坚持自己的热爱,把蓝染文化更好地推广出去。”这是张剑峰老师对于蓝染的态度和未来的设想。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地域之源,文以存之,文以续之;个人之根,文以育之,文以固之。经过一周的寻访,实践团在种植之地溯源,在传承之所研技,从古至今,从言至行,感悟蓝染古韵,探寻蓝染遗技。“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实践团将继续以此为重要指引、根本遵循,怀揣“解古染之法,传非遗之韵”之心,向“传承非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而行,感受蓝染文化理念的坚守与创新,总结出适应环境的发展模式,为加强奉化蓝染活态传承,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名片而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8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