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加青年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一纸宣遗团”于7月10日赴往宣城泾县小岭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铺展青年学生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图为2023年安信工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揭牌仪式
实践团队在刘荣荣、杨丽萍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与泾县小岭村书记进行对接,完成了采访、拍摄等一系列活动,当地政府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泾县小岭村基本情况,鼓励青年同学深入基层开展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一)走进非遗 探寻文化之根
团队深入小岭村,调研许湾宣纸古作坊、探寻小岭宣纸作坊遗址以及古宣纸槽作坊遗迹,了解宣纸原材料青檀树、竹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计走访非遗传承人及采访工人师傅7位,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当地宣纸文化传承现状,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当地书记说:”以前这里坑坑有纸槽,村村有纸棚,这里还有一棵古檀树,村民们以他们的父辈、祖辈的姿态在一棵活了几百年的桂树下乘凉,将宣纸技艺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图为小岭村作坊遗迹
(二)动手体验 感悟文化传承之艰
当日上午,团队来到了此次调研的第一个目的地——小岭村古槽坊,坐落于小岭村的许湾,其使用汉朝时遗留下的古青石板槽和古宣纸作坊原始工具及古宣纸作坊源头山泉水纯手工制作,故产品称“古槽牌”。团队成员认真听取了当地制作师傅在宣纸制造工艺方面的介绍。在原料储存间,进一步了解了宣纸的制作原材料为青檀树皮,他们的生长地域性,是宣纸仅在宣城本地生产制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宣纸的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整个生产流程有108道制作工序,团队参观了其中的打浆、捞纸、晒纸等工艺,并且还尝试了如何进行捞纸,其中最让团队成员印象深刻的是晒纸工序。在与师傅交谈过后,团队成员了解到,晒纸这道工序极其辛苦,晒纸师傅常年在室温40度到50度之间的环境下工作,春夏秋冬四季亦是如此,每一张宣纸的背后都浸染着师傅们辛勤的汗水。
图为打浆、捞纸、晒纸四个环节
图为队员们体验捞纸
(三)走进三希堂,体验宣纸典籍之美
三希堂线装文化园是国内首家以线装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区,在三希堂中不仅有许多宣纸制作而成的传统文化书籍,例如:《西游记》、《红楼梦》、《四库全书》等,还见到了 “古籍装帧技艺”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事业中的代表性人物——张云芳,她向我们展示了古籍线装书手工装帧技艺,通过参观古线装文化千年演变展览,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队员们品读古籍以及非遗传承人张云芳
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细分工序108道,载着中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些古法造纸技艺后,古人的智慧之光显现并照亮我们探寻的脚步,其背后更承载着许许多多匠人的坚守与求精。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理应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牢记初心使命,凝聚青春奋进力量,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51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