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新产业
会宁县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为耐寒耐旱小杂粮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8年,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农业合作社成立,主要种植、销售包括杂粮炒面在内的众多小杂粮产品。2020年,合作社的小杂粮加工线正式开始投入运营。合作社一直坚持“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走“产、加、研、销,”的路子,带动当地农户积极发展小杂粮种植,形成了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培育的良谷为主、其它小杂粮为辅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成了具有优势特色绿色小杂粮现代化种植基地,小杂粮年产量达2000余吨。
“这片山坡上的田地都是合作社承包下的,我们厂的原料都是取自这里。”合作社员李爱东告诉调研团队成员,合作社通过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转、托管带种小杂粮基地4千余亩,坚持溯源管理、绿色种植,以扎实过硬的小杂粮原料品质,在竞争激烈的会宁小杂粮市场中打下一片天地。
稳扎稳打,探索未来发展新路径
李爱东是合作社的经理。2016年,主修机械工程专业的李爱东从大学毕业。作为一名参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除产品经销等事务以外,李爱东还负责着合作社的设备采购、运营和维护工作。
“这是合作社从上海采购回来的设备,可以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对小杂粮进行真空包装。”李爱东向团队成员一一介绍起合作社的设备。毕业之初,李爱东并没有马上下乡创业,而是在其他的小杂粮公司工作数年。通过对各公司经营情况的观察,李爱东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企业经营经验。在合作社员工的不断探索下,合作社渐渐形成了更为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
跟据调研情况,在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帮助下,合作社以助力兴农富民为己任,积极构建利益链,完善利益连结机制。一是构建“订单+保底”机制,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展开合作,上联企业、下联农户,既保障了合作社收益的稳定增长,也保证了企业销售货源的稳定和品质,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户收入。二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合作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科技服务作为立足点,借助当地科协农村科技工作者、农民技术骨干、农民技术能手、农村科普志愿者力量,在产业基地开展农户培训和技术服务,积极引进高产、抗旱抗病能力强的小杂粮新品种,组织合作社成员和小杂粮种植户学习田间种植技术,不断推广适合小杂粮种植的新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模式,促进增收提效。三是构建“品牌带动”机制。合作社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注册了“甜聚缘”商标。将品牌打造作为稳步发展的基础,逐步带动合作社品牌意识,将品牌质量始终贯穿于生产经营每个环节中,实现了四个统一:统一技术管理模式、统一施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营销,并通过品牌效应带动辐射到周边群众中去,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业效应,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农田的滴灌设施建设问题、烘干塔建设问题,此外还有晾晒场地、储存空间等问题。”李爱东如是告诉调研团队。“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些问题也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为合作社带来更大的效益。”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同时,合作社将引进更多新设备,将炒面等小杂粮产品进行个性化口味定制,细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扎根村社,肩负共同富裕新使命
“这个合作社好得很,成立之后,我们既可以打理农田,又有时间带孩子,回来上班的年轻人也多了。”一位梁堡村当地的老人对团队成员如此说道。合作社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村民中创下了良好口碑。据了解,在当地党支部和政府的领导下,合作社始终把带动当地脱贫户发展,增加脱贫户收入,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先后吸纳脱贫户202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2800元左右。基地建设带动当地农户种植,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充分利用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授予的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的优势,当年向脱贫户免费发放优良种子2万余斤,小型播种机50余台,技术服务6场次800余人、发放小杂粮种植技术手册1500余册。此外,合作社还发扬自身科技优势,响应国家科技强农战略,组织周边各地乡镇培训班30余次,观摩学习5400多人次。
由于自身的种种优势,2021年,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政策大道上的“领头羊”。在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西北大地上的人们会继续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希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铺平道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42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