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3日电(通讯员 付梦婷)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种追求、一种动力、一种支柱,是攻坚克难、无往不胜的法宝。唯有精神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我们的伟大民族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的照耀下,几经挫折、历经苦难,才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于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正是将这种红色精神一步步继承好、发扬好,让其焕发新时代的光芒和力量。为此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追忆解放战争、铸就时代新梦”实践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铭记历史,不忘苦难”主题活动。
“尊重同胞,保持肃静”,实践队员们迈入展馆,就明显感觉到了气氛的变化:外面阳光明媚,万物盎然;馆内灯光暗淡,凝重肃穆。走入展馆里的每个人都清楚,这座建筑代表了什么。那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的遇难墙上,每个名字都如同一根银针扎进每个参观的人心中……在纪念馆之前,一块石柱耸立于广场上,上面刻着1937.12.13-1938.1。这串数字,正是日本人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时间,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一段历史。石柱左侧是一块纪念碑,上面用中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刻着“遇难者 300000”,是在南京大屠杀中丧生的人数。进入展馆,台阶两侧是书架,上面满满的全是档案盒,盒子侧面写着名字,一个盒子代表着一个人,一个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人。下了台阶,正对面是一块大屏幕,上面滚动着的名字正是书架档案盒上的名字,一共300000个名字。记得曾经听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十万,我们感到惊讶——对表面数字的愕然。它太抽象了,以至于我们无法理解;它缺乏更具体的所指,所以我们不能理解。它好像一个空泛的“概念”,一种苍白、空洞、模糊的概念,漂浮在空中,无所依。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时所拍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玉婷 摄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时所拍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玉婷 摄
当实践队员们继续向前走,是一块刻着遇难者人数的石碑,石碑后面是旧时南京的砖瓦,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沉重。展示厅和大厅之间有一排黑色的石门。这些石门是南京大屠杀过后留下的,上面刻着石门的名字。展示厅的墙上印着日军进攻南京前的行军轨迹,日军司令部下达的任务和日军进攻南京的路线。看着日军的进攻路线上一个个城市被攻破,不由令人心酸,这就是没有强大的国家军事力量的结果。墙边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南京大屠杀从开始到结束所保留下的所有物证,其中最令队员们震惊的是其中的一张地图。其言辞虽然并无特别,但就其记录的每个城市的作战情况而言,每座城市都被鲜血所侵染。从主馆出来,就是一堵分别用汉语,日本语,英语和捷克语写着“面对”的墙。希望各国真的能够面对这段历史,尤其是施害者。这段历史不应该只出现在被害者的课本中,更应该出现在加害者的课本中,融入加害者的血肉里。面对历史,才能面对未来。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时所拍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玉婷 摄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时所拍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玉婷 摄
为此,国家设立了公祭日——12月13日,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的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先辈们牺牲自己用鲜血为我们铺就通往和平自由的道路,是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并努力奋斗,珍惜和平,不让历史重演,不是让我们去铭记仇恨。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吾辈幸生于华夏蓬勃之际,更当以一生少年热血,护得华夏海晏河清,愿华夏瀚海波浪,长空驰翔;愿吾辈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砥砺奋斗。创就祖国新的辉煌,不负前辈先烈之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40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