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丁相中 于金良),8月11日,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学院海绵城市建设调研团一行来到了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试点区域建设组工作人员赵玉婷的引导下探访济南首个改造完成的海绵小区——千佛山南路11号院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调研。
调研团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通讯员 于金良 摄)
下午,在工作人员赵玉婷的伴随下,调研团队员们走进了绿树成荫的千佛山南路11号院,看似这里与普通小区并无二致,然而,随着工作人员的一一讲解和调研团队员们的细心观察,调研团发现这里的每一块绿化、每一条道路、甚至每一块砖都暗藏玄机。
小区的人行道是用一种特殊材质的红色砖铺设而成,据工作人员的解释,这种特殊材质的砖是透水花砖,能够让其表面的水迅速下渗。工作人员将手中的矿泉水洒在透水花砖上,仅几秒钟的功夫,水便迅速地渗到砖下,只余下一片浅浅的水印。
调研团跟随工作人员参观透水路面(通讯员 于金良 摄)
除了人行道,小区里的绿化带也“不简单”。下沉式绿地建设中,比较重要的是土壤和植物的配置。土壤必须具有疏松透水的特性,具备疏、渗的标准。而植物需要适应济南夏天温度高、蒸发快、土壤易干旱以及暴雨多发的特点,因此所栽植的植物必须具备抗洪抗旱的特性,目前济南多选用美人蕉作为栽培的植物。据工作人员介绍,千佛山南路11号院这些绿地在夏天可以存蓄约1125立方米的雨水,相当于约40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此外,小区停车场也是一块巨型吸水“海绵”。调研团根据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到,这个716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续存回用区,表面铺装了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透水沥青,可以吸收400立方米的水。而停车场的地下更是一块“大海绵”,渗透到地下的水通过管网与千佛山南路的市政雨水管道对接,在雨水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管道吸收千佛山南路的雨水。
相比看不见的地下“大海绵”,11号院地下设置的蓄水井和清水井处处可见。据工作人员介绍,小区内雨水可通过雨水口、渗排管等设施进入蓄水井,雨水在进入清水井前,会先经过排泥井、沉砂装置等过滤消毒。清水井中存续的水可以通过水泵抽取,用于绿花浇水、道路洒水等工作,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
调研团跟随工作人员参观蓄水设施(通讯员 于金良 摄)
工作人员告诉调研团:“千佛山南路11号院总占地面积约46000平方米,通过“海绵化”改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这也就意味着,小区里85%的降水将被吸收、存续起来,继而回收、利用。”
离开千佛山南路11号院后,调研团一行来到了舜耕会展中心附近开展二期问卷调查活动,在市民的积极配合下,共完成了100份调查问卷,能够切实地了解到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与感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4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