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泰安市背后悠久的黄河文化,探寻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大背景下的新发展、新成长。推动保护和发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微亦足道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宣传部“三下乡”号召,赴位于泰安市的泰山皮影馆开展调研活动。
在前往泰山皮影馆之前,烟台大学微亦足道社会实践团队先利用网络搜集泰山皮影的各类相关资料,认真学习了泰山皮影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代表曲目和目前的传承保护情况。对泰山皮影构建起初步认识,为后期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微亦足道社会实践团队抵达泰安市泰山区的泰山皮影馆后,首先对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艺术团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传承人闫冬梅女士进行采访。闫冬梅女士从艺十余载,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本领。闫女士对泰山皮影戏有着浓厚的感情,在采访中,她向团队队员们娓娓道来自己与泰山皮影戏相逢相识的美好回忆。同时,闫女士从专业从艺人的角度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泰山皮影的制作过程,并结合时代发展阐述黄河文化与泰山皮影戏的深厚羁绊。在闫女士的讲解下,队员们对泰山皮影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随后,闫女士与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艺术团的其他团员们登台演出,首先为观众们表演了经典剧目《蛙鹤龟》和《泰山石敢当》。作为一个典型地方剧种,这两出经典剧目所用词句大多是泰安当地土话。人物唱词念白多以本白为多,比如一些小人物的对话。但主要人物大多采用韵白,一些用语都是采用百姓嘴边常用的话语。演出的伴奏主要以鼓、镲、木鱼等打击乐器为主。随后,表演者又为观众们带来了创新剧目《当你老了》,将剧中的舞台设立在当代社会,讲述了人生老病死的短短一生,该剧通过现代的歌曲配乐和剧中剧情的不断发展感动了不少观众。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泰山皮影戏在新时代背景下与现代社会尝试不断接轨的努力,在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加持下,泰山皮影不将目光局限于传统的经典剧目,也不因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号而故步自封,而是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路上。
通过皮影戏的表演,队员们感受到了泰山皮影的独特表演方式——“十不闲”。正所谓泰山皮影讲究的是“一个人一戏”。
台前,观众看着活灵活现的的影人,听着有趣的伴奏和唱腔,十分热闹。而对于台后的表演者,却需要做到“脑中想着词儿,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槌儿,协调地调动全身,一个人当十个人用。”这“十不闲”的一心多用,手脚口灵活配合,不仅是技巧和功力的体现,更是体力的考验,每项基本功都需要磨炼。表演者处处不闲,处处有戏。高难度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也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泰山皮影戏千百年来的血脉传承与创新发展。
泰山皮影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泰安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在民俗及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微亦足道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不仅了解到了泰山皮影的相关知识,更在与专业老师们的交流和采访中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34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