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福州7月21日电(通讯员朱卓妍)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7月21日,福州大学“新丝路·红语情”——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实践队前往“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通过宋代海外贸易海船考察宋代中国的造船业、航海业历史,以多元视角品察“海丝文化”,感悟海洋文明的非凡魅力,进一步加深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解与思考。
奔向海洋,文明生辉
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泉州蕴含着深远厚重的海洋文化底蕴。实践队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专业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福船故事展”,了解中国舟船航海技艺。透过馆中陈列着的众多海交文物,队员们得以窥见航海交通的生动历史。沉船上出水的大量文物风格迥异,勾勒出包容多元的文化面貌。置身于海交文物前,专业老师将福船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聆听着老师的讲述,队员们不禁崇敬于先辈们勇立潮头、海纳百川的海洋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光华霅霅。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在时间的急驰中缓缓沉淀,泉州“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历史的画卷上徐徐展开。
(图为专业老师讲解“福船故事展”)
紧接着,队员们来到“世遗泉州馆”,由优秀志愿者为队员们讲述“刺桐古城”泉州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作为宋元中国外贸口岸的标志,刺桐古城泉州以其包容的胸襟开放了各国贸易的窗口,连接了世界的贸易往来,使多种文明得以在千载丝路上交流互鉴,熠熠生辉。”志愿者向队员们讲道。看着馆中丰富多元的展品,队员们细细品味着志愿者的讲解,心中对这座红砖古厝筑起的世遗之城肃然起敬。
(图为优秀志愿者讲解“世遗泉州馆”)
随后,实践队队员们以讲解、互动交流等形式为来访旅客详细讲述中国海外交通史,调研当地群众和游客群体对泉州航海交通史和文化遗迹的了解。通过实践队队员的生动讲解,前来参观的游客对航海交通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细致,对海洋文化产生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在实践队队员绘声绘色的解说中,泉州的“海丝”过往逐渐活跃在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心中。“在聆听了对中国海外交通史的讲解之后,我深深敬佩于前辈们敢为人先的精神,更惊叹于长距离海洋贸易带来的跨文化繁荣。”前来参观的一名游客如是说。
福船修复,独具匠心
在详细回顾辉煌壮阔的海上交通史后,实践队队员们怀揣着对海洋文明的敬畏之情前往泉州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参观国家非遗福船传承中心,采访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传承者林配宗,了解福船修复技艺。通过了解福船修复的具体故事,实践队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了福船修复团队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福船修复团队坚持“古船新造”,将古老的技艺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巧妙结合,利用现代技术高效复原古船的原始风貌,既追寻着时代的脚步又传递着古人的智慧,使传统与现代得以充分交织融合,交相辉映。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福船的辉煌过往无声地藏匿于滔滔大浪之中,非遗技艺在工匠们的接续传承中洗尽铅华完整留存。“鱼鳞搭接”、“多重船板”、“挂锔工艺”这些曾经被误以为已经失传的古船建造工艺,在能工巧匠们复原的福船上得以一一复现。大浪淘沙,淘不去悠悠匠心。时光流转千年,福船制造技术这项非遗技艺在一代又一代修复福船的工匠们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采访的过程中,聆听着林师傅讲述福船修复背后的故事,实践队队员们对工匠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尽管福船建造工序繁琐,工艺复杂,船匠们凭借专注和智慧攻坚克难,使一艘艘宋元船只得以高度复原,巍然矗立在人们面前。
(图为队员与林配宗合影)
大浪滔滔,向海而生。本次泉州之行,福州大学“新丝路·红语情”——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实践队通过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了解并为游客讲述历史悠久的航海交通史,感悟绚烂多彩的海洋文明;在参观国家非遗福船传承中心及座谈采访福船修复非遗技艺传承人林配宗的过程中认识古老的福船修复技艺,感受匠人们的匠心与传承。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队员们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继续步履不停地奔赴海洋,凝聚新时代新青年的“海丝”情怀,让青春之花绽放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24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