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为了顺应“沿着总书记足迹”的时代潮流,进一步了解高西沟党员干部在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建设方面中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志愿队于7月18日前往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党群服务中心。一起去了解历届领导班子的楷模故事和深入探究党员建设下的独属于高西沟的“高西沟精神”。
实践团成员对高西沟村主任进行了人物专访。第一问首先访谈村主任对“高西沟精神”的认识,他指出,高西沟的精神内核在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从1952年开始,高西沟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初步以环境治理开展了发展的第一步,三代人不断努力,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开垦荒地,灌溉水土。1962年发展成果显著最终被人民日报刊登在全国,成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1964年农业学大字流行时期,党员干部们也毅然听党话跟党走,高西沟的农业建设发展到了高潮,重新走上了一条“以粮为纲”的道路。主任介绍道,从那时候起,高西沟开始引水上山,一家家变得开始有水有电,过上了稳定的日子。
第二问问到习近平总书记来此处交流调研的收获和感想。之所以说高西沟好,好在山上有自来水,开辟了饮水上山;好在旱作农业的滴灌溉技术,守住了农田耕作;好在美化家园,提供了绿水青山。
第三问村主任向实践团成员们具体介绍了“三二一”模式,在农林牧的发展现状下,又一次实现了经济的二次腾飞,开展“生态+经济”的模式发展。
第四问实践团成员们向村主任学习党建对高西沟的引领模范的故事。村主任讲到高西沟人民的经历,从为国上交的14万到18万,到最后的19万,实现了数量上的腾飞。在高西沟村中,不论是党还是人民都努力地向国家上交一份美丽的答卷。从1982年开始,人民缩小了发展的空间,去选择一条保卫山林的道路,向先锋楷模人物学习,积极地去响应国家的政策,去分田不分粮,尽力地将粮食供给最大化,实现人民和国家的共同利益。虽减少了水土流失的治理,但人民逐渐走上了一条新颖的发展模式,去保护耕地和山林,选择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
在高西沟的最后一站,主任带领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水保生态教育基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学习上个世纪黄河治理的模范工程故事,在见证了历史上的险河后再一次去回忆党和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视后,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他们在中国的沃土上开辟属于高西沟的土地,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去耕种去栽培,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和人民去改造高西沟,把一个从前是环境恶劣的穷山沟治理成了现如今山清水秀的“陕北小江南”,成功地在历史上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高西沟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赋予新的精神内核,也会世世代代地孕育在每个高西沟人民心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91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