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红色文化领新航,绿色生态赋新能”杨家沟高西沟特色发展成就调研团于7月17日至7月19日赴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重温习总书记来陕考察足迹,深入乡村基层,了解国情民情、体悟基层民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实践团第一站,来到高西沟村。实践团成员们穿梭在村中各处,与村民交流,与村领导进行深度访谈,了解高西沟村近些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在龙头山榆林市高效旱作节水实业示范区,美丽的夕阳之下,实践团成员与前来参观的一众游客,一起聆听村领导详细地讲述习总书记来高西沟考察时的情形,以及关于高西沟村的真实情况介绍。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米脂县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高西沟村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大力发展以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旅游业。许多村民在继续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借助庭院改造政策支持把窑洞进行了整修,建起了农家乐,为接待外来游客提供了条件。从“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到林地、草地、耕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再到三份林地、两份草地、一份田地的“三二一”,高西沟人秉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昔日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山沟沟,建设成为而今山清水秀、村美民富的好家园。
在采访中,村民们提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是高西沟人民精神风貌的最真实的写照。从曾经的“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到现在的绿色遍野,从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到探索治理水土流失,成为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典范,是村干部领导村民,坚持党的领导,紧跟时代思想,因地制宜的结果。在对高西沟村开展的问卷调查过程中,村里的一些老人普遍谈到,1949年的高西沟,无人、无草、无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高西沟人打坝淤地、修建梯田、植树种草。全村男女老少每天早出晚归,上山下沟,一罐一罐把水拎上山浇活松柏。时至今日,村民们仍保持着这种艰苦奋斗,辛勤劳作的美好品质。实践团成员们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互助幸福院,与院内的爷爷奶奶们交流中了解到,除了腿脚不便行动的,村中的大部分老人都上山劳作,尽力为家庭、为集体付出努力,坚守艰苦奋斗的初心,即使年长,也依旧脚步稳健,充满活力。高西沟现如今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旅游宣传基本到位,但总体来说村里的发展仍需要不断提高。当前虽然生活水平提高,安居乐业,但大家依然愿意、也希望能够坚守自己的奋斗初心,并让下一代继续传承高西沟精神。
高西沟在治理穷山沟的同时,高西沟人积累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高西沟精神”,其精神内涵为:坚定信念,永葆先进的政治本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求实态度;依靠群众,群策群力的民主作风;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高西沟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中、省、市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调研考察学习的地方之一。在水保教育基地内,可以看到许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题词。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带着不同的初心共同奔赴高西沟,来这里学习高西沟的精神,或学习高西沟水土保护和生态治理的理念,或学习高西沟村领导班子的管理经验,在丰富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从很大程度上也为高西沟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个地区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拥有充足的物质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在于是否拥有更多无形的精神财富。高西沟在精神上的激励和榜样作用远远大于它实际存在的价值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72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