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华州区素有“十里红杏,绿竹千顷”的美誉。千百年来,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在华州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竹编艺术制品享誉海内外。2016年1月,华县竹编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入了解非遗竹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7月9日,在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文化站站长、华县竹编民俗专家杨建平的带领下,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大明镇崔马村、兴国村,走访竹编艺人,了解非遗产业。
图为杨建平介绍华州竹编的发展情况
实践队员先后来到三户世代从事竹编制艺的村民家中。朴实的村民亲切地向实践队员介绍编制精美、结实耐用的竹筐、竹笼,这既是当地农户收取重要经济作物花椒的器皿,又是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竹编是个细活儿,很费功夫哩。三十二个点,一个点对准一个点,对不准了编出来的笼就一边大一边小。”竹编老艺人感叹道。只见老人一手持刀、一手抓篾,破竹篾、刮竹节、剖细条一套工序下来行云流水。待竹篾制造完毕,对竹篾进行锁边、缠边,扎成竹盘,便可以绕盘编筐了。杨建平介绍到:“老艺人使用的篾刀、钢锯、铁钳、护膝等工具都是自己做的,使用起来顺手的多。”
图为华州竹编艺人展示“刮节”技艺
欲知其流,必知其源。在详细了解华县竹编制做工序后,杨建平带领实践队员前往“千顷竹林”。实践队员重点咨询了华县竹编的选材要求、华县甜竹的生长习性等问题。杨建平介绍道:“华县甜竹质地坚硬,无论大小都可以用来编筐、编篮子,编出来的东西经久耐用,用来盛花椒、放粮食特别好。这个销路也非常好,农户也靠这项产业赚了钱。”崔马村、兴国村的竹编产业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实现了经济富裕与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
图为杨建平向实践队员介绍华州甜竹的生长习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质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源源提供着文化滋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亦应积极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之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63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