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理学子三下乡:走进临洮,调研非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网定西7月15日电(通讯员 张钰昆)7月15日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乡村非遗‘洮宝’” 社会实践队探访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对该协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交流,实地调研了临洮非遗文化,积极地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非遗的宣传和推广贡献了力量。
“参观非遗文化展厅,领悟文化艺术之美”
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该协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有序进入非遗文化展馆进行参观。
在非遗文化展馆中,工作人员为队员们介绍了临洮县非遗文化的历史,首先介绍了皮影戏的相关历史文化。临洮皮影戏在清末就很盛行,民国时期最为活跃,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临洮皮影人物的制作,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最少需要选皮、制皮、画稿、镂刻、过稿、敷彩、发汗、熨平、合成九道工序。每逢节日或庙会期间,临洮各地都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其中自然少不了皮影戏,其对表演技艺要求很高,表演者除了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操耍技巧和唱功。
临洮皮影戏多为传统秦腔剧,也有眉户、小曲等,常见的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图为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介绍皮影文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之琦 供图
其次,工作人员向队员介绍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县城西南10公里的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南面的麻峪沟口而得名。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马家窑彩陶文化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观赏者的心灵。
图为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介绍马家窑文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之琦 供图
最后,工作人员还为实践队员介绍了洮砚。洮砚作为器物的价值,体现在洮砚本身的品质上。洮砚石的产地以“喇嘛崖石”,又称“窝子石”的品级最高。此外,水泉湾老坑石料也比较有名。
洮砚制作技艺凝聚着中国民间艺人的匠心,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既有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更重要的它是世代相传的技艺,在社会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创造。这种创造是“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理念的体现。
洮砚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洮砚制作传承人以富有创造力的实践、独特的刻制技艺、人们对洮砚的审美和欣赏,构成了洮砚传统制作技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整体。精美的洮砚,是精湛技艺和审美意境的结晶。
图为实践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之琦 供图
“领略临洮非遗魅力,探求文化发展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成立,为临洮县非遗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力量,多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并合法利用,服务于临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践队员通过今天对临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临洮县非遗文化的深厚历史,近距离感受了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明确了临洮县非遗文化的发展方向,扩宽了眼界,丰富了思想,并且对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8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