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绿一带一路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赴农业高新科技园调研团
炎炎的夏日阻挡不了队员们实践的脚步,颠簸的车程冲散不了队员们研讨的激情。回顾之前三天的实践,队员们感慨颇深,见识了温室大棚的的“科技魅力”,解开了葡萄的“神秘外衣”,造访了桃园的“守护者”。短短的几天收获了番茄园工作人员的热心讲解,贴心关怀,积极配合,在园区品尝实验成果,在点滴中感受工作人员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以及他们工作的不易,也使刚刚踏入社会的我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善意。
2017年8月13日,为了更好的了解科技园的运营模式,感受园区为当地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赴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再次来到了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
队员们一路上欢歌笑语,又来到了熟悉的园区。在烈日下队员们遇到了一个骑着一辆农用三轮老伯,草帽下皮肤黝黑,脸上笑容质朴,典型的农民模样。在队员说明来意后,他欣然接受了采访。据了解,老伯并不是普通的的农民,而是园区内生产部门的职员,主要是负责园区的一线种植业务。接着老伯又向我们介绍了南侧园区种植的作物类型,有大豆、西瓜、南瓜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主要用于开展实验项目,大部分需要留种育苗,果实就送往科技园的内部食堂,这也是园区“自主科研,自产多销”运营方式的体现。之后,老伯为我们简单介绍了园区的组织结构,包括生产部、技术部、接待部等部门,使队员对园区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之后的采访中,实践小组又了解到,整个科技园区人员组织中,不仅聘请高学历的科研人员,还吸收园区周边具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农民。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良种研发和部分比较繁琐的杂交育苗工作,而由农民组成的生产部门就是种出这个“科研梦”。广泛吸收当地农民不仅有利于农业园深入了解农民切身相关的问题,扩大对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同时也为周边村镇的农民提供了工作机会,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而对于老伯这类没有土地的老农民,则是一种保障政策,发挥其社会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保障其晚年生活。
在采访中,小组成员感受到科技园内工作人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激情。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他们投身一线生产,不怕苦不怕累,力争为农民提供最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最优良的品种。这种精神正是每个科研人员是在这个职位上为了实现中国梦所做出的一份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也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中国的农业已经有显著的发展,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这条古时农业交往的纽带,将会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现代农业终将播绿“一带一路”。
负责人:刘春晓 联系方式:18638212817
撰稿人:张敬敬 联系方式:15038293907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