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砥砺黔兴,一路砼行”暑期实践团队赴鱼塘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鱼塘社区实地调研,探寻易地扶贫搬迁大背景下的新管理模式。
红桥街道鱼塘社区是水城区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也是少有的“电梯楼”,共修建住房2481套,容纳水城县都格、营盘、米箩、鸡场、发耳、杨梅、顺场、新街、阿戛等9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居民2253户97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14户9166人。而到了如今,社区更是容纳超过一万二百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
“为什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修建为电梯楼的不多?”“因为我们社区的这些电梯楼,各项设施的维修、运营、维护等等加起来,一年的相关支出接近40万,除此还有消防设施每年的维保费用在11万左右。” 进入社区,团队成员发现鱼塘社区的楼比别的安置点高很多,这个小区全是电梯楼。在红桥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强的解读下,团队成员也了解到电梯楼没有普及到每个安置点的缘由。显然,除修建资金外,其后期维保投入之高让社区的资金运转极为困难。搬迁入住社区的百姓大部分当时都是贫困户,无法支付高昂的物业费。
“只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邓主任在交谈中说到,在发现这个极为严重的困难之后,水城区先是取消了所有关于电梯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修建计划,改转为建设更具风情的“五型村居”类别。除此,政府部门与社区干部集思广益,从招标一个物业管理公司收取停车费用、管理商铺,出租地块给相关高新区公司,到成立多个生产车间,同时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脱贫户就业困难等多个问题,并对百姓进行就业上岗技能培训等“一条龙服务”。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典范,鱼塘社区还有多个“一条龙”服务。
“家门口走几步就是学校,比起以前上学得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真的是好上太多!我不是一个好父亲!”说这句话时,已经从部队上退伍29年的尤翔眼里闪着泪光。退伍后,当时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的尤翔,急于照顾家里的老父老母还有多个兄弟姐妹。于是先后在浙江、四川、云南多地打工当厨师,家中的孩子就这样成了留守儿童,每天更是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上学,后来因为成绩实在太差,便辍学打工去了。
尤翔因为2014年突发的脑溢血导致下肢瘫痪,无奈回家。如今拿着低保单人保10770元/年,二级残疾人护理补贴720元/年,虽不富裕,但保障生活没有问题。在搬迁到鱼塘社区后,经过几年的调养,他现在已经能勉强站起来给自己做饭。“真的是太感谢政府能把我们从大山里带出来了,要是我还在那个山窝窝里,我这脚,可能当时就摔倒死在哪个山沟里都不一定,现在搬迁过来了,你看,我都能给自己做饭吃、自己照顾好自己了!”
如今的尤翔,在保证能生活自理,不拖累孩子外出打工时还要担忧自己的情况下,最大的愿望便是想要有一个孙子带着去上学。“我现在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期待着有一个孙子,上学那么近,我能在家里等他上学回来,也能亲自去接他。”这得利于鱼塘社区“上学零门槛”的教育一条龙服务体系,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配套建设。
除此,为了照顾社区里400多位残疾人,整个社区里都设立了残疾人通道。在社区的广场位置,还有“一站式”政务大厅,涵盖公安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等多个部门,还有儿童活动中心、与市图书馆联通的图书室、给老百姓们上技能培训、生活常识教导的“夜校”等。
现在的鱼塘社区,还进行了“群众参与治理形成常态,变“被动管”为“主动管”;落实精准销号形成常态,变“坐等来”为“主动找”;树牢环境意识形成常态,变“单一抓”为“全面抓”;着力补齐短板形成常态,变“有保障”为“更完善”;日常监督管理形成常态,变“阶段性”为“长期性””的“五常、五变”治理模式。
在扶贫更扶志的治理理念下,鱼塘社区推出了积分超市制度,“以小积分撬动大振兴”,引领百姓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巡逻保安等工作,更是协助警方排查电信诈骗,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意识!
活动末尾,实践团队成员在鱼塘社区实践调研过程中,和贵州师范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不期而遇,两校实践团队就三下乡实践活动、贵州乡村振兴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实践团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将继续大力发展集体意识,发愤图强、奋发有为,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在新的长征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0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