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文化传承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守正创新,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文化和艺术都来自于生活,丝绸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众多的文化知识都息息相关,为更加深入了解古老的丝绸文化和非遗技艺,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一路“统”行实践队队员走进了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山东省非遗工坊—威海市裕红祥丝绸文化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威海自古就是北方的重要口岸,更是留有古代海上丝路的许多印记。威海市裕红祥丝绸博物馆全景式,全过程,实物化展示了威海丝绸文化的发生,发展,历史沿革与变迁。
当日实践队员来到了裕红祥丝绸文化馆参观,馆内详尽介绍了丝绸的发展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蚕有关的化石,继续向里走,丝绸的起源,发展,用途,象形器具,桑蚕与柞蚕区别,梭子的演变等内容一一展现在眼前,丝绸与文字,货币,礼仪,四大发明的关系也一目了然。
实践队员发现,在博物馆一侧的墙壁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中国柞蚕在山东,山东柞蚕源胶东”。实践队员了解到在岩石风化地貌的威海,在山上长着大片柞树,适合柞蚕的生长。而且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内,柞树叶,柞蚕茧,柞蚕丝,柞丝绸也都被展示出来了。
文化馆分为文化厅,产品走廊和体验区等区域,其中最吸引实践队员的是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了抽丝纺线,丝绸拓片,丝绸草木染,手工制作蚕丝蛋白皂等体验项目。丝绸机上放着染好色的丝线,将经线提起,让纬线穿梭于经线中,左右脚随着手上的动作轮换,织梭穿插,丝丝入扣,“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便在博物馆里响起。实践队员通过在丝绸体验区的体验,便对如何取丝,织绸有了基本的了解。
染色是丝绸制作过程的后道工序,文化馆为游客提供了丝绸草木染体验项目。草木染属于植物染技法,是非遗传承项目。草木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古代,人们就使用植物来染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木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精致的工艺,被广泛应用于丝绸,棉麻等材料上。在文化馆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队队员了解到此处的丝绸大多为草木染色,并且对草木染在丝绸上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人们发现,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经过反复的实践,我国古代人民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该种染料染色的技术。在没有化学颜料的时代,草木染是人们为衣物染色的主要方式,而且曾有研究表明,数百年前用植物染色的丝帛,因其污染少,能历经沧桑而不褪色,这一方式至
今也不过时。草木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一种继承,也是现代人对环保和创意的一种追求。实践队员意识到应该更多地了解和推广草木染,为它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丝绸体验区的一旁是文创产品区,可以在此处购买丝绸文创产品,也可以定制丝巾,丝绸书籍与旗袍等产品。实践队员翻开丝绸制的书籍,就被书中盈盈光泽的吸引住了,爱不释手,再触摸一旁的丝绸丝巾,又好似感受到了水中细微波纹,微微荡漾。
实践队员在文化馆中与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交流,在关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实践队员了解到馆长毕旭东将丝绸文化博物馆的重点放在研学上面,他们将致力于专题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实训操作,充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合理安排专题课程,让来研学的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纺丝过程,更加深入了解丝绸的历史和文化,更好的把非遗文化和技艺传播出去,传承下来。实践队员还随机采访了几位在馆内参观的游客,游客们都表示馆内的体验项目很好,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到丝绸文化以及非遗技艺的魅力,而且他们对文化馆内非遗技艺的传承纷纷表示肯定,这给予了文化馆工作人员很大信心更好的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实践队员此次裕红祥丝绸文化馆的调研实践中,不仅学习和了解了关于丝绸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沿革与变迁以及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更加意识到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珍贵技艺,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意识与民族精神,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与参与,才能让文化的瑰宝熠熠生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7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