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独运,谱非遗之歌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到2025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创造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明显提高。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共享保护发展成果,多彩非遗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为文化强国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为探索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承现状,2023年7月16日,我们来到来到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西冶工坊”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开启一场匠心守候、文化自信之旅。
图为队员们观摩“海韵如意”的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岁月往复,匠心筑梦
循着琉璃与打磨钻摩擦的声音,我们来到第一间工作室,只见一座如意在师傅手中也变得玲珑起来。这是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的一件国礼,名为“海韵如意”,以多色琉璃为原材,采用胶蜡铸造法生产制作,以会议所在地青岛的海元素为基调,将浪花演变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如意。如此创意不禁让我感慨,琉璃洗尽铅华、朴实典雅,可以晶莹剔透、纯净无暇,也可以色彩斑斓、熠熠生辉。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琉璃之光折射出悠远文明的霞光、创作者的情思,还有琉璃本真的神韵。
图为师傅在制作琉璃葫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我们在实践时采访了一位女师傅,20年前学做琉璃是一个热门工作,学生们下学后就跟着师傅学这门手艺谋生。琉璃工艺品的成品率并不高,复杂一些的工艺品成品率只有30%,也就是说三件中只有一件成功。并且所有的工艺品都必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停顿。复杂的工艺品有时需要八个小时,那么师傅就要不吃不喝不停歇地干足八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这对于师傅的毅力、耐力,定力都是极大的考验。20年如一日,年少时烫伤的疤痕还清晰可见,20年如一日,是经得住高温枯燥的考验,守得云开见月明。专注于心,心无旁骛,追求极致,致力钻研,这就是匠人精神。所以值得珍藏的不是琉璃作品,而是制作琉璃的这一份手艺。
图为实践队员们采访师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守正创新,数字助力
然而静止自守的文化只会沦为一潭死水,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文化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走向世界。作为美术院校的实践基地,每年都有学生来到工坊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来,工坊的作品不只局限于传统的瓶瓶罐罐,更因为青年创新的融入而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们依靠工坊完成作品,工坊更需要年轻人的创意来创新发展,所以双方是互惠互利,互相需要的。这更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西冶工坊也开设了自己的直播间,招纳青年团队通过媒体渠道创新宣传琉璃文化,让更多人“看见”了博山琉璃,了解了琉璃,感受到琉璃乃至传统非遗文化之美,走出去才能引进来。在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承渠道的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提升了非遗的社会能见度,也帮很多非遗产品打开了市场,抖音发布的《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该平台上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94%,在该平台上购买非遗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为上一年的1.62倍。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发布的66个国家非遗工坊经典案例所涉及的65个非遗项目都利用网络平台打开了销路。
图为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们介绍国礼琉璃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守初心,凭一方心灵净土安于世;传匠心,盛一叶坚守之韵赠流年;争创新,借一代欣欣芳华尚可期。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色,才有今日的异彩纷呈,当我们骄傲地向世人展现中国风采,文化正是后盾。在当今社会,热爱传统非遗文化的青年人,总是捧着一颗纯粹的真心,秉承传承的信念与使命,以一技之长守护底蕴,展现魅力,传递华夏精神。青山百代,仍荫后人,文化自信、创新赓续,缔造全新发展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6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