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走访调研以非遗传承促乡村发展
中国青年网潍坊7月20日电(通讯员 宋雯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非遗参与乡村振兴是应有之义。为进一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了解聂家庄泥塑的制作工艺及发展现状,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入乡求真”实践队来到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村实地调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泥塑促进乡村发展的情况。
初探泥塑奥秘,了解泥塑起源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了社区的接待中心了解聂家庄的泥塑起源,工作人员热情地跟我们介绍到: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歌谣传诵至今。工作人员还说到,泥塑的地域性很强,其产生通常是由于当地有适合于做泥塑的土质,所以,泥塑大多都是就地取材。聂家庄泥塑的用料就是当地一种特殊的粘土,被村民称作“红岗子土”。这种土只在聂家庄存在,是不需要烤和烧的抗拉性强的土壤,因而十分有利于泥塑的发展。
图为社区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聂家庄村泥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亚婕 摄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聂家庄泥塑文化艺术馆参观,对聂家庄泥塑传承和发展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参观,队员们了解了聂家庄泥塑的历史与发展、聂家庄泥塑的艺术特征等,从主题各异的泥塑作品中,不仅感能够感受到聂家庄泥塑悠久的历史气息,又能体会到浓浓的现代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馆内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亚男 摄
采访民间手艺人,感悟百年匠心
“取土、和泥、制模、脱模、彩绘、上油……一个人一天能做近百个泥老虎,每制作一个泥老虎就需要这十来道工序,哪道也不能马虎。”被采访的村民向我们介绍道。很难想象简单的一团团泥巴就这样在村民手中,被变戏法似的捏塑成了生动可爱还会发出“呜呜”叫的泥老虎作品。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他提到聂家庄泥塑如今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泥塑制作辛苦而且利润不高的问题,“我们考虑过线上售卖的方式,可是泥塑本身易破损、不宜运输,如果运输路程较远,无论做多少保护措施,都不能使它毫无损坏。”这是他对泥塑发展最大的担忧。
图为实践队员向当地居民询问了解聂家庄泥塑的制作工艺及发展现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骏 摄
实践队员还有幸采访到了国家级非遗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鹏师傅。聂鹏师傅致力于聂家庄泥塑的传承创新,将文明创建融入泥塑“两创”发展,扩大“山东手造”聂家庄泥塑知名度。在他的家中,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将泥塑与素描、油画、卡通形象等结合巧妙的作品。聂鹏师傅为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聂家庄泥塑——它是全国泥塑艺术中独具型、色、声、动四大特点的泥塑品种。在他的努力下,传统的泥塑技艺能够得以创新,与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与时俱进的泥塑作品。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国家级非遗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牛爽摄
传承泥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包括泥塑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递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振兴,展现出经济价值。经过本次调研,实践队员们对聂家庄泥塑的制作过程、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聂家庄村的泥塑文化和民间艺术,更希望当代大学生能作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4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