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是我从小念到大的诗,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无非就是表达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以及歌颂农民的勤劳。但是,我似乎又不理解它的涵义。拔地而起的高楼挡住了我眺望田野的视线,我无法凭空想象禾苗翠绿的样子,无法想象汗水与土壤融为一体的样子,更无法想象农村人的淳朴与友善。此次能够在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到拔秧苗劳动,我觉得无比幸运,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对下田拔秧苗的最直观感受便是幸苦!这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作为“农三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饥荒,甚至没有饿过肚子,大多数年轻人珍惜粮食的意识并不强。即使食堂上方张贴着“光盘行动”“珍惜粮食”的标语,却仍旧有人将大量的饭菜倒掉,有的甚至是一口都没有吃过的。
在年轻一代人里甚至有些人认为节约粮食是可耻的,当你把餐盘中的饭菜吃光后,有些思想不正的人就会开始冷嘲热讽,嘲笑对方食量大、吃得多,正是因为有这种错误认知的存在,粮食浪费才会如此严重。据统计,全球大约有8.28亿人正在承受着饥饿之苦,但是每年浪费的粮食却高达13亿立方米,如此残酷的对比足以唤醒我们去珍惜粮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都应该摆正自己的思想态度,身体力行的落实节约粮食,不光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做好宣传,呼吁身边的人珍爱粮食。
通过拔秧劳动,我也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之富强,始于劳动。祖辈们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肥沃的农田,在荒芜的土地上建造楼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满足我们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劳动是维持人们生存的根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劳动似乎产生了误解,懒惰心理占据了人们的内心。很多人认为只有轻松的工作才是高大上的,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甚至不愿意从事一些较为幸苦的工作,认为做这些工作又脏、又累,还低人一等。这些思想无疑是对劳动的亵渎,做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杜绝这种思想,每一种正当的、能通过自己劳动创造价值的职业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而且,我们应该充分尊敬每一位劳动者,永远相信劳动无上荣光!知识只是提高我们自身素质修养的工具,不是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界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认为大学生应该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多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存的差别是巨大的,相对于社会而言,学校更像是家长和老师们为我们创造的温室。在这个温室里,我们无法感受到社会的真实性,很难学习到生活的技能、道理,久而久之我们可能会现实生活脱轨,有些人可能夸张到连一些基本的果蔬绿植都不认识。缺乏现实的实践,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将永远只是文字,无法被真正使用、无法创造价值,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在这次插秧活动中,我反思了自己之前对食物的浪费,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一米一饭当思之不易,同时也清楚了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今后的学习和人生规划都有巨大的帮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43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