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淄博7月21日电(通讯员崔贵珍)历史文物凝练着时间的记忆,非遗宝藏沉淀着旷古的智慧。从碧水青山到深街古巷,从覆着尘土的器皿到精妙绝伦的技艺,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在此沉淀,薪火相传的思想精神在此激荡。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2023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来到山东博山“西冶工坊”,观察琉璃的制作技艺,欣赏琉璃制品的精美,感受非遗手工技艺的精湛,同时了解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琉璃制品借助数字平台的发展模式。
五彩斑斓,皆为匠心
实践准备期间实践队员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查阅,了解到了博山琉璃历史悠久,展品精美。古有“ 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 ”一说。
实践队员进入“西冶工坊”的大门就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了解到,此次可以参观的是工作室、工作车间和展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与游客们一同进工作室内。第一个工作室是负责加工如意,由工人对脱模的琉璃如意进行抛光、打磨。这个琉璃如意的制作是需要硅胶模具、蜡、高温石膏等的参与,最终在工人师傅灵巧的手下变成精美的琉璃制品。实践队员进入第二个工作间,空气的温度就快速上升,据工作人员介绍,工人师傅需要将五颜六色的料棒加热到1000℃以上方可进行操作,长时间在喷灯前工作,这对工人师傅不管是在体力还是意志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实践队员不禁对工人师傅们肃然起敬。
图为琉璃如意最终制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崔贵珍 供图
千锤百炼,传承古老文明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伴着音乐声,实践队员进入工作车间,引入眼帘的是不停工作的巨型风扇,随着进入工作车间的时间越长,周围的温度就越高。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工作前一天,工人师傅就会准备好原料发在窑炉里熔炼,在进行化料,接着在高温的环境下将料棍从窑炉里取出,这便成为挑料。接下来便在工人师傅忙碌的背影中得知,下一步便是需要工人师傅灵巧的双手。一件件琉璃制品在工人师傅的手中千锤百炼,浴火重生。
图为工人师傅制作琉璃制品的过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崔贵珍 供图
参观完工作车间后,工作人员与实践队员移步琉璃展厅,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了解到西冶工坊的由来及其发展,实践队员感受到了非遗工艺保留的珍贵。在参观展品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博山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一匹匹琉璃骆驼栩栩如生,身形矫健,代表我国出现在众多国际场合,不仅表现出我国琉璃制作精美,更体现我国的文化自信。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注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数字助力,创新发展
随着信息化、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的稳步发展,非遗工艺的传播也迎来了机遇。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前手工琉璃制品的发展有所提升。特别是在淄博烧烤成为淄博市的一张生动的旅游名片的时候,相关数据显示,仅在2023年3月份,淄博市就接待外地游客48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34%,这也推动着淄博其他产业的发展,博山琉璃也趁此机会吸了一大波粉,更多人了解到博山琉璃,喜欢上了博山琉璃。
图为实践队员与工作人员的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面对网络发达的今天,工作人员也提到西冶工坊正在努力与时俱进,山东许多高校均与西冶工坊有所合作,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抖音等平台上,西冶工坊也在努力传播博山琉璃,让更多人体会到博山琉璃的魅力。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好数字媒体助力非遗传承和发展,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20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