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7日,是我们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七天。 今天,我们来到了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由古丝绸之路分三路穿境而过,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且热情。早晨太阳还未升起,微风不燥,我们兴致勃勃来到了一家面馆,毕竟兰州拉面全国闻名。坐在面馆里,感受着客人们来来往往的烟火气息,我们不禁对这次的社会实践之行充满期待。随着热腾腾的面端上来,香气扑鼻,牛肉满满。在面馆里,我们一边吃着面,一边同面馆老板交谈,幸好同行人中有兰州当地的同学,不然听着老板滔滔不绝的方言还真让我们不知所措。从和老板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这里少数民族居多,尤其是回族同胞们占据大数,这与我们前期的调查所得不谋而合。
漫步在榆中县政府十字的宣传长廊里,我们发现关于民族团结的国家政策贴了满满一墙,还有一些回族人民在询问旁边的青年人宣传栏中的内容,实践队队员们也积极为同胞们解答。在榆中县政府十字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回族同胞的家中分发民族团结宣讲册,并积极为他们解释其中的政策内容,回族人民遇到不懂的也会积极询问队员,两方人员交谈的融洽氛围,也感染了接下来的其他同胞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团结的笑容。
图为榆中县政府宣传长廊上关于民族团结的国家政策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杨国玉 摄
我们来到村民家中,开展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在与村民的相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三榆中县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富有进取精神。如今的榆中县正如前辈们所憧憬的一样,美丽、和谐的小康社会。“心连心、手拉手”的民族团结情是榆中县发展的基础。榆中县始终重视民族团结,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同胞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走在榆中县的乡村小路上,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偶尔听到村民或用回族语、或用蒙古族语、或用汉语唠着家常,民族团结的“基因”已经潜移默化进大家的日常生产生活里,就犹如同胞们庭院里盛开的鲜花,常开长盛。
图为榆中县人民在街边聊天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杨国玉 摄
我认为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来形容如今的榆中县各民族群众的美好生活图景再合适不过了。近年来,榆中县先后获得“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增收致富,是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全面推进,是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是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的结果。面向未来,榆中县的各族人民,正携手并肩、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通过一天的宣传活动,我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榆中县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对进一步推进榆中县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族团结。民族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强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就是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县委、政府大力改善民生,努力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用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思维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
当然,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爱国的心,需要一种爱国的强力支撑。民族是我们做一切事的基础,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最坚实的保障,是新中国诞生的先决条件。(通讯员 韦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11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