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重庆电7月25日电(通讯员杨炫 何璇玙 秦璇)7月1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扎根稻田旅,寻觅非遗行”实践队前往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何家岩村进行考察,对村史馆、苗绣坊、明德书院等当地特色展馆进行参观体验。此次探访也让我对这一方蓝天碧水芳草地,一群朴素真诚的村民牵连起了难以割舍的情谊。
远山深邃,白云萦绕,沿着盘旋的公路,领略从山脚直漫山顶的梯田,“真的太美了!”公交车里地呼声连连,一步一帧画,一眼千番景,我激动浮躁的心也沉静下来。远处,阿婆带着两个四五岁的小孩迎接我们,真诚,可爱且笑吟吟,在此处的人竟也是世间的精灵。稍作整顿,我们便在队长的带领下来到村史馆,这个纪念馆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没有辉煌的门楣,只有两只水车悠悠的在门口转动,而村史馆的每一个故事却都是串联的宝藏,“这幢石头房子,是村里人很多年前修建的粮仓,垒在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带有前人的体温,蕴藏着前人的意志,以前装的是谷米,现在装的是村史,是乡愁。”一首何家岩自己的诗,赞颂劳动人民的坚韧,赞颂农民双手捧起的稻米,赞颂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村史馆内有两份宝藏,一份属于人民,一份属于土地。一份是党代表联系村民共同致富的宣言书,“我们大家都全力支持各方面的工作,在村里做的所有建设都是为了我们这里搞得更好,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耽搁发展,那就要成为何家岩的罪人…”雪白的纸上签上名字,按上手印;在时代的风口上,昂首挺胸,阔步向前。一份是当地的特色商品——腊肉,贡米、油茶…我鲜少在村史馆这样正式的地方见到特产,村史馆应该放上最珍贵的东西,特产真的算得上吗?在农民的心里,土地的养育和赠予胜于世间一切浮云。我不禁想起管理食宿的阿婆,向我们端来的也是他们最珍宝,最香甜的稻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史馆了解当地特产。通讯员 谭婉婷 供图
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土地不是供人敬仰的神明,而是朝夕养育我们的母亲。村史馆内的两份宝藏,是何家岩村民心连心浇筑的时代丰碑,如今也成了我心中沉甸甸的情谊。
云迎远归雁,绣纳回乡民。苗绣坊是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和就业实况而开设的。苗秀坊内多为中老年妇女,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人们一股脑地冲进城市,农村面临着劳动力少,就业岗位更少的问题。面对困难,何家营村民选择了打造苗绣创新的新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苗绣坊与绣娘交流。通讯员 谭婉婷 供图
妇女归乡回流多了,留守儿童就少了,把生活凝结成艺术,把等待救济化为自食其力。何家岩的发展是每个人的共同托举,乡村振兴是每个人的祈愿,更汇聚每个人的力量,彰显历史的底蕴,把握时代的先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种向上的生命力。今天,我站在这里看到何家岩的阔步发展,仿佛错入时间隧道,交织,再现小岗村的奇迹。
中华振兴,需要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团。何家岩的发展,需要老、幼、妇一个不少的齐心共进。在社会人士的帮助下,村内建起了明德书屋,我们也趁此机会在书屋内开展了支教活动。针对小学阶段的儿童开展环境保护,练字写字的主题支教行动。当我们挨家挨户地邀请小朋友时,我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最大善意。每当我说明来访原因,村民们便笑盈盈地点头同意,不带一分怀疑,满满真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真诚碰撞真心,爱便在此刻相遇,牵起小朋友的手,唱起虫儿飞的歌,小小的山村成了我心中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我想我和他们一定会再相遇,因为我放不下这份情,我的梦里村民的脸上仍笑盈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何家岩小朋友的合影 。通讯员 石薪亿 供图
短短几天的时间,我是徒步于何家岩的过客,而何家岩却在我心里烙下一个又一个的脚印。稻米香甜、苗绣精美、村民真诚…有数不完的优点。时间流水推人走,回首再见何家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98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