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三下乡:领略课本魅力,传承千年文脉
为领略博深的中华文化,体验科学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们在研学中开拓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家国观念和爱国情怀,发挥学生在社会上的中坚力量,并利用当代先进的媒体工具,将齐文化推广到其他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齐文化,让齐文化得以完整的被保留、被传承和发扬。7月22日,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七月人——红色筑梦”实践团调研人张萧来到了中国课本博物馆,在活动中实地感受中华民族文化,随着泛黄的纸页,了解一本教科书的前世今生。
图为调研员在中国课本博物馆前的照片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活字印刷字模和两侧的大片书册,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看着巨大的展台里一个个复杂的反体字模,不得不敬佩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展厅的墙壁与天花板都有看点,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是《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流传几千年依然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实践团成员体验学习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感叹中国古代发明的博大精深,也励志要更加努力学习,为中国有更多的发明创造而努力。
图为中国课本博物馆大厅
接下来,实践团成员观看了一百五十多年来中国课本的发展过程,这里面一本本泛黄的老课本吸引着队员们。从泛黄的页面到光滑的铜版纸,从竖排到横排,从繁体到简体,从黑白到彩色,实践团成员跟着小小的课本走过了百年历史。回溯中国百年来经过的坦途和坎坷,实践团成员深深懂得,小小的教科书里浓缩了中国近代化之路的汗水和沧桑,浓缩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热血和理想。我心中不禁肃然起敬,一份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图为不同时期的老课本
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老电话、老式军用书包、大轮自行车以及农具、石墨等旧式物件。为弘扬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让实践团成员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还体验了纸的制作过程。馆内工作人员一边讲解纸历史、制作纸的步骤和技巧等知识,一边制作栩栩如生的纸。
图为馆内仿老式书包和自行车
随后实践队成员来到人民公社,仿老式电影院有一排排的椅子和大屏幕。我认真的观看了经典爱国电影《地道战》,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课本博物馆的人民公社影院已成为市民打卡地,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人们一种稀疏平常的生活娱乐方式,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大家看电影还是得自己带着凳子,到人民公社电影院去看的。一块幕布的空地前,你一把瓜子,我一把糖果,一边唠嗑一边看可能已经看过许多遍的电影,就这样一起度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夜晚。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课本博物馆里的人民公社电影院,时不时会放一些老电影,大家可以来体验一下。”
图为人民公社影院
图为电影《地道战》的片段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成员认真学习,向馆内工作人员询问相关问题。实践队成员在课本博物馆看到,一本商务印书馆1898年出版的《华英初阶》陈列其中,这是英国人为所属殖民地编写的英语入门课本,商务印书馆对内容进行了删减,通过翻译和加注中文注释,作为中国人的英语教科书使用。而1904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外国寓言《乌鸦与狐狸》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书中,用于给学生讲述做人的道理。
图为馆内陈列的《华英初阶》除了历年中小学课本展览,课本博物馆中对一些场景的还原也颇有代入感。其中,对民国时期上海福州路的情景再现,还原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这三大书局齐聚上海的场面。正是激烈的竞争,才使各出版社纷纷聘请当时文化名人对教科书进行创新编纂,于是众多风格、不同格调的教科书陆续问世。而对沂蒙革命老区识字班上课场景的还原,则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老区群众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追求上进的情景。
图为馆内还原的开明书店上海福州路期间,我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对齐文化创新的讲解,了解了齐文化未来创新的规划,预见齐文化未来的繁荣与美好。在馆内,我偶遇了热情的小朋友,他们提出了与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相关的一些创意:将文化做成纪念品,或是将大家的书法印到杯子或被子等地方以激励自己不忘古文化。我对此感到非常的开心,新的一代有他们独特的继承和发扬文化的方法,这让未来齐文化的发展充满了新的希望。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队成员充分认识到了齐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齐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促使齐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谨慎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和土壤,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传承优秀的齐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光彩,青年一辈更应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83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