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探秘千年建州,追循红色印迹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作者:福师地理

建瓯作为千年古邑、文化名邦,具有以“千年建州•理学名城”为核心的悠久历史文化。为深化同学们对建瓯的历史文化认知、熟悉民情,7月8日至14日,我院“探秘千年建州,追循红色印迹”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建瓯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探访古村落、体验乡土文化、交流民俗生活、品尝地方美食等活动中,实地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魅力和乡村生活的独特韵味。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实践队成员的实践能力,也为实践队成员看待乡村振兴发展成就、新时代文旅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与思路。

留影古庙传瑰宝,畅谈文旅展振兴

7月8日至9日,实践队成员来到福建省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参观了“古民庙”“土主庙”“藏金亭”等建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细致了解并记录当地古建筑、古历史信息,全面了解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丰厚发展成就。此外,实践队成员通过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到了以小松绿道为代表的一系列乡村振兴新基建明显丰富了村民生活,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

文庙研学识朱子,儒雅精神颂千秋

7月10日,实践队成员前往建瓯市文庙,欣赏了文庙中的“重檐歇山顶”的高规格建筑形制,这样的建筑形制在古代代表着儒学的威严和尊贵。实践队成员深刻学习了朱子“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感受先贤对于知识和学问的尊重和追求。

@实践队成员付鑫悦:在参观文庙的过程中,我理解到理学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和不断创新,为百姓提供更好的理学思想。我们也应该从自己做起,力所能及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品尝建瓯味盎然,畅谈美食背后情

7月11日,实践队成员在北辛街品尝了建瓯特色饮食文化,与当地“小淞印象”的产业经营者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热情,尽显建瓯美食的魅力和当地人民的热情。每一口美食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经营者的故事都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实践队成员也从中收获了对生活、对人民、对历史的深深理解和敬畏。

追溯时光解物语,博物馆里读历史

7月12日,实践队成员乘车前往建瓯博物馆。博物馆解说员向实践队成员介绍馆内陈列物品以及其历史。战争、生活、生产、娱乐、文人名士等各个方面的文物反映着当时的一切。同时,实践队成员还与博物馆的负责人展开交谈,了解博物馆的管理机制等内容。

历史展厅尽宝藏,文物载体求创新

7月13日,实践队成员前往建瓯市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历史悠久的古籍、文物,给实践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实践队成员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的真正意义。通过随机向博物馆内的参观市民进行采访,队员们了解到了新博物馆开始展出以来就吸引了全市人民前来参观。

登顶云际领风尚,理学名山释古今

7月14日,实践队成员来到了云际山。云际山因“时有云雾罩无际”而得名,是赏日出、观云海的极佳景点。实践队参观了山上标志性建筑——善见塔,即本地人口中的“水南塔”。之后抵达道佛儒三家景点——三清宫、文昌阁、开元寺、光孝寺,深层次地了解调研当地的理学文化。

图片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们体验了更丰富多元的乡土文化,对福建省建瓯市的历史文化和理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后,实践队成员将把此次社会实践成果和体验分享给更多人,鼓励大家更深入了解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83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文化娱乐看发展

文化娱乐看发展现代社会,市民文化娱乐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内文化娱乐方式与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城市在人民文娱方面地发展,7月4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教育与发展

以教育看发展为了更多维地感受家乡变化,7月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队员们前往家乡的高中母校以及周边学校,向老师们、同学们调查现在学生比例……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疫情复工复产调研

疫情复工复产调研为了积极响应号召,顺利开展实践活动,2022年7月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队队员通过走访调查和网上查找资料的形式对疫情恢复后……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生态变化看国家发展

生态变化看国家发展2022年7月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队队员们前往家乡生态保护走访、调查、记录,并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深度了解家乡的生态发展……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防疫先进事迹采访

2022年7月1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队队员们前往社区志愿者站了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先进个人的事迹,通过工作者了解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抗疫故事和国……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交通变化,国家发展

交通变化,国家发展——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6月28日,“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前往家乡的交通枢纽和主干道,对现在的道路情况进行调查……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以道路变化观国家发展

以道路变化观国家发展——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6月26日,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针对家乡的道路变化进行调查,通过记录家乡道路…… 202002911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寻家乡变迁,感国家发展

寻家乡变迁,感国家发展——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为深入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了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2020029班国情观察实…… 202002911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重电“青春筑梦”三下乡:传承科技文化,点亮乡村未来

大学生网报7月15日电(通讯员刘志远杜佳蓓钟年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学院“青春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万…

用爱与智慧点亮未来 锦屏县第四中学成功举办教师节庆祝活动

(记者张思雨|摄影钟奎)在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的季节里,锦屏县第四中学隆重举办了以“致敬园丁,师恩难忘”为主题的教师节…

筑尊师重道新风尚 贵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喜迎人生首个教师节

(记者谢湘黔|摄影钟奎谢湘黔)在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里,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锦屏支队在锦屏县第四中学迎来了全国第…

微光支教队:欣赏古诗情韵,传承优秀文化

为更好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播,厚植文化自信,2024年9月4日-9月1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格子公益创新发展…

《交通安全法》案例鉴析 ——山东大学法学院启明社区服务团队第二次宣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通勤需求,在开车、坐车时,难免遇到小摩擦,出现小意外。交通安全越来越得到大家的…

最新发布

爱心献社会,志愿学习帮扶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区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旨在解答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7日在安徽省肥东…
奔赴亚运,与法同行
亚运之歌,以法为调,交织似锦。韩婴有云:“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回溯历史,诸多先贤恪守公平原则;立足现今,公平法治亦是亚运的基本标杆。7月24日,侨宝们迎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亚运法…
我在黄冈的一个月
【标题】三下乡支教感悟纪实:与乡村儿童共同成长【引言】三下乡支教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在这次支教中,我与乡村儿童相处、教学,不仅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村教育的挑战和差距,更让我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
黄冈三下乡支教
【标题】三下乡支教实践报告:教育之光照亮农村【引言】三下乡支教活动是一项促进城乡教育交流的重要举措。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参与的三下乡支教实践经历,探讨农村教育现状、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对…
教科院全心全益赴马鞍山和县爱心支教团队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垃圾分类理念,提高青少年垃圾分类减量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环保理念,7月23日,全心全益赴马鞍山和县爱心支教团队开展垃…
聚青春之力,开绚烂之果。
聚青春之力,开绚烂之果。导语:2023年7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心语心荷”社会实践队赴武汉硚口展开了三下乡支教活动。图1此次课堂为古代文言文《黔驴技穷》,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感受古代文学的…
安徽学子三下乡:铭记悲痛历史,开展爱国教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了铭记悲痛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7月22日,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南京实地调研实践队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参观活动,深切哀悼遇难同胞。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
“觅峰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优化乡村治理,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为响应国家号…
游山河湖泉城 译济南烟火气——济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一座很纯粹的城,舜耕于历山,商刻卜辞“泺”于甲骨。济水之南的美景中,一座集山河湖泉城优势特色的文化名城的独特浪漫,古街古巷的独韵,汇成了济南的别致与…
关爱留守儿童,传递美好
关爱留守儿童,传递美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