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闭塞落后的山区到宽敞明亮的城郊,从泥砖混建的旧瓦房到结实干净的小洋楼。竹园村在短短的三年间实现了这一巨大的改变。俗话说得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移民搬迁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想实现协调各方、满足居民需求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了深入了解搬迁工作的效果和新竹园村的发展未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易扶民安”暑期实践团队于7月2号上午近距离采访了竹园村的赵书记。
图1竹园村建筑结构及分布状况
在队员的热情提问下,赵书记讲述了自2017年搬迁以来,村委会如何带领村民搞好建设、搞活经济的相关内容。竹园村作为一个有着5000余人的大村庄,是搬迁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对于开展动员搬迁工作,书记表示,村委会成员挨家挨户地走访、协商,将政策讲明,将利害说清,最后使绝大多数村民积极支持搬迁工程,达成了民意的统一。赵书记还讲到,村民搬迁过来之后,对于失去了耕地还是耿耿于怀。不过经过县政府的协调,内埠镇的2001亩土地被划归到竹园村的名下,村集体将这一部分土地租赁给公司,从而获得租金,并将这一部分收入通过分红的形式给予村民,使村民成为小股东,充分发挥土地财产的经济效益。对于尚未被水库淹没的坡地,村集体在上面种植经济作物,例如烟草、金银花等,并且适量招收本村的村民进行这些作物的养护和采摘工作,这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解决了部分中高龄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图2赵书记耐心回答队员们的问题
在谈到竹园村居民的经济状况时,赵书记表示大部分身强体壮的青年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他们每一个月都可以赚到3000到4000元的收入,这些收入加上政府对于每一个搬迁的居民每年600元的补贴,基本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求。对于村里的老人,村集体的关怀也没有落下,“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村委通知60岁以上的老人来村部吃饭,临走再给他们送一些粽子……我们还隔段时间在村里放电影、请戏班子唱戏,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
在最后,当小组成员询问到竹园村未来的发展前途时,赵书记激动起来,“我们要在水库上游建一座用于休闲旅游的酒店,项目款项都已经批复了,我们村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定大有可为!”目前搬迁工作早已结束,但搬迁衍生的问题尚且存在。村民失去自耕地如何稳定增收?部分村民因突发意外陷入贫困如何给予帮扶?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也离不开村委的领导。无论是搬迁工作的落实,还是勤劳致富的引导,村委一直是工作的最前沿。只有村委干部切实负责,将群众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认真解决村民的棘手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民安民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3队员和指导老师与赵书记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82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