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铭记苦难,警钟长鸣
中国青年网马鞍山市7月1日电(通讯员 万睿璇)为了铭记历史苦难、缅怀革命先烈、了解更多红色文化,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红色小分队于6月2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如期开展。旨在通过参观纪念馆,坚定理想信念、加深爱国情怀,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据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全名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为了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暴行而筹建,并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00多平方米,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从葬地。这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
图为馆内记载时间的标志碑和记录人数的石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睿璇 摄
实践队员们从安检口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黑色的雕塑——《家破人亡》,受难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雕塑高达12.13米,象征着12月13日。这座雕塑采用写意的手法,象征这祖国大好河山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但她依旧像山一样屹立不倒。
走过这座雕塑,接下来就是名为《逃难》的系列群雕,雕塑者结合历史与艺术,为每一座雕塑写下一句注释语,例如“寒冷、惊恐将这哭僵的孩子凝冻 可怜的宝宝怎知母亲已被捅死 血水、乳水、泪水 已结成永不融化的冰”。实践队员们无一不被被这些雕塑及注释语深深地震惊到了,震惊于受难者所遭受的痛苦,震惊于日军的暴行。
图为雕塑《家破人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睿璇 摄
实践队员们顺着石砖路走进去,看到的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进入展馆两侧的台阶上都是高大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写着名字的档案盒,一个盒子就代表一个人,一个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人。
实践队员们走下台阶,正对面的是一个大屏幕,上面滚动着档案盒上的名字,一共有300000个名字。实践队员们接着向右走是一个大厅,大厅的墙壁上挂满了相框,都是遇难者的样子。由于一些原因,相框中不全是照片,大多是画像,因为人数众多,有些画像的相似度极高。
大厅中间摆放着一圈被大屠杀染血的砖石,因为战火和时间,砖石全都发黑,变得坑坑洼洼,但是实践队员们依旧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惨况。
图为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睿璇 摄
展厅的墙上印着日军进攻南京前的行军轨迹、日军司令部下达的命令和日军进攻南京的路线。实践队员们看着日军进攻路线上的城市一个个被击破心里都难受的说不出话来。
实践队员们能看到墙边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南京大屠杀从开始到结束所保留下的物证,其中有一张地图,地图上标红的地方都被鲜血浸染。
在展厅的尾部,有一间半开放的房间,房间下面是水,屋顶上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滴下,同时墙壁上遇难者遗像的灯光会亮起后再熄灭。这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中,平均每隔12秒就会有人被杀害,生命被迫结束。
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原址原貌展出的“万人坑”,白骨堆堆,累积成山。有几岁的孩童、有十几岁的少年、有青年、有老年、有学生、有工人、有军人。有各种姿势,爬、俯、仰,有四肢不全的,也有几具甚至十几具摞在一起难以分清的。无数的生灵在日军的脚下成为冤魂,无数的土地在日军的炮火下成为焦土。
图为字“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睿璇 摄
距离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痛是刻骨铭心的。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被历史忘记、被中华人民忘记,更不会因为少数人的否认而被忘记。如今,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为了国家的强大与和平,为了国家不在遭受外来侵犯,中华人民必须牢记历史,不忘使命,自强不息,英勇奋斗,为了更好的明天继续努力。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睿璇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74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