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欧智超)2023年夏,我随广州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助力乡“春”社会实践队来到了广东省阳春市蟠龙村进行调研,也因此开启了我与蟠龙的故事……
七月的蟠龙,青山巍巍,溪水潺潺。刚收不久的稻谷、花生趁着大好的天气纷纷晒起了日光浴,林间的砂仁也在向着成熟奋力冲刺。就是在这样一个热烈的时节里,唯有蟠龙革命老区纪念园显得较为冷清。园外车来车往,劳动号子震天。园内却只有晒着日光浴的稻谷、花生与石碑、亭子相伴。
步入纪念园,六角亭巍然矗立,像是一个缄默的老者独自回忆着前半生那些金戈铁马。不到30米外的大道上,依旧是熙熙攘攘,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那句:“勒石记事,来者勿忘!”的训诫。
图为蟠龙革命老区纪念园航拍大学生网报通讯员余华林摄
我步入亭中,寻一处荫凉坐下,心情不免随着历史愈加沉重。我看着亭旁有着黄云手书的石碑,想象着、体会着每个字每一笔背后蕴藏的故事。思绪随着那一笔一划的勾勒逆着悠悠的时光飞向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我慢慢地入了迷。他立于那头,而我立在这头,我隔着石壁,倾听他跨越时空与生死的诉说。石壁上的字就像活了一般,七星岭、蕉山……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在耳畔萦绕。在我眼前拼接出一幅幅紧张激烈的战斗画面,子弹从身边掠过,炮弹在不远处爆炸。一群群充满斗志与希望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冲锋然后倒下,我知道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铸成一个共同的梦想。他们的眼神是那样的坚毅、果敢。渐渐地,我“沦陷”在这幻境中。耳边宛如响起了那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那不单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同时也是当时四万万同胞最为殷切的期望!我的眼前再不是蟠龙的青山绿水,不再是安静享受阳光的稻谷、花生而是那段炮火连天风云激荡的战争岁月:
图为阳春市潭簕红色展馆黄云同志个人简介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欧智超摄
1940年,19岁高中毕业的黄云,来到了蟠龙,别看他才19岁,此时的他已经入党两年有余了。他可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阳春重建党组织后吸收的第一名党员!那时的他虽然脸上还稚气未脱,但实际上他已经能够担负起艰巨的革命任务了。他受党组织委派,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在中心小学教书,在教书之余,他也积极发动青少年加入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并结交当地先进士绅,以此传播先进思想以及红色文化。为后来蟠龙发展成为广南地区的“小延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图为阳春市潭簕红色展馆七星岭战斗复原图大学生网报通讯员张逸霞摄
战火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熄灭。随着皖南事变的爆发,南方地区的国共矛盾日益突出,阳春地区也不例外。1945年的3月15日,那时的黄云已经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一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了,黄云所在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一部到达阳春县先农乡,18日凌晨,闻讯而来的国民党阳春当局300余人抢占七星岭制高点企图对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展开袭击。战斗就在这小小的七星岭爆发了。随着一阵如炒豆的机枪声,率先打破了黑夜的宁静,一时间,人喊声、马嘶声、步枪声、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成为了那个夜晚的主旋律,很快谢立全组织部队反攻,但敌人占据着制高点,有着地形优势,一时间部队难以突破。敌人的机枪无情地向战士们泼洒着弹雨。身旁的中队长刚刚要起身冲锋就被子弹击中倒地。此时的我看得目眦欲裂,几欲俯身拿起钢枪,带头冲锋,但我知道那是徒劳。悲愤交加之下,我泪流满面,却是无能为力……
但所幸局势很快便有了转机,由于当时国民党当局的300余人多为战斗力不强的保安团,战斗力有限,在被击毙一位小队长后军心很快就涣散了,加之谢立全指挥得当,战士们战斗意志坚定,部队最终克服了地形的困难击溃了盘踞在制高点上的敌人……
良久,我才自那“幻境”中脱离。我坐在原地,久久不语。身上早已被汗水湿透,抬眼望碑,更显沧桑笔直。灿烂的阳光在那一刻显得愈加的耀眼,看着党徽我一声长叹。情不自禁起身向着石碑鞠躬!向长眠在阳春这片革命热土上的将士们鞠躬!向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脊梁们鞠躬!
时光悠悠,早已难寻那段峥嵘岁月。但正如我的朋友著名青年作家周渝先生所写:“硝烟虽已散尽,往事并不如烟。时间涤去哀伤,浩气长存于世。立一座丰碑,燃一柱清香,烧一把纸钱,洒一滴热泪,愿英雄魂兮归来!魂兮归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71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