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青年网马鞍山市7月14日电(通讯员王思涵)为回顾历史,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7月10日上午,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塑魂鉴史,悲痛无声
实践小队初入场内,便见到一组记录历史的雕塑,这一组大型群雕真实记录了大屠杀中南京市民“家破人亡”的惨烈,呈现了手无寸铁平民的悲惨经历。其中
主雕塑《家破人亡》表现出失去孩子的母亲怀抱孩子仰天长啸的悲痛形象,据悉,该雕塑高12.13米,表示1937年12月13日日军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整个组雕,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却生动形象且极具表现力地反映出破碎的祖国河山,被凌辱的冤魂。实践小队带着这样的震撼,开始缓缓移步至纪念馆的大门。
图为纪念馆外的雕塑《家破人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思涵 摄
以泪铸馆,以血成诗
馆内没有过多明亮的灯光,参观者均沉默不语,氛围沉郁压抑,整个展馆以实景展示日军攻破南京的经过。千万遇难者的面容与姓名悬于墙上泣诉当年日军的罪行,后人将其记录成册供人翻阅悼念。四周墙壁上挂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军将士的照片,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时刻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他们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出的生命。展馆其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物陈列室”,展示了大量受害者的个人物品,让人触目惊心。这些物品有些是当时遇难者的遗物,有些是后人捐赠,都是历史的见证,让人深感战争的残酷和珍惜和平的重要。日本人曾经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可是在史料陈列馆里,可谓是证据确凿。馆内以照片、实物、影像、名人信件、侵华日军回忆录等详实的史料证据清楚地展现了侵华日军馨竹难书的罪行。
图为展馆内标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思涵 摄
万人泣诉,白骨横陈
南京大屠杀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在这个只有40平方米的坡地上,挖掘出了208具死难者遗骸。可鉴定年龄的有120具,其中,儿童遗骨就达到了32具,最小的只有3岁。整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建在白骨堆上。有资料证实,这个万人坑周围,共埋尸达28730具。今天,人们只能从这40平方米的白骨堆中,窥见昔日那惨绝人寰的一幕。通过参观“万人坑”展览,实践队员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战争不仅仅是死亡和痛苦,它更是对人性的毁灭和摧残。一具具苍白干枯瘦小的白骨,一段段残忍而真实的描述,后人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悲惨和无助。
冥思悼念,珍爱和平
纪念馆设有和平广场和和平钟,和平广场上有大量的和平标语和雕塑,象征着反战、珍惜和平的主题。和平钟每天中午12点整会鸣响一分钟,作为对历史遇难者的悼念,也是呼吁珍爱和平的象征。广场内有一座长达一百六十米的水池,由黑色的花岗岩铺面,平静安宁的水面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冥思厅与胜利之墙投影在水面上,时刻提醒人们“以史为鉴,昭示未来”。实践小队在和平广场合影留念,更加保持警醒和珍视和平。
图为和平广场处实践小队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思涵 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此次参观,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和平使命与重任,并表示要努力将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为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贡献青年力量。在这次实践中,实践队员对历史演变的实质和理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时刻警醒和珍视和平,珍爱这未必白头的和平时代。历史是人类不断懂得的过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让人们千万抹不去的伤痛时刻铭记历史。
南京城的不绝哀嚎已随风逝去,但“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还在。80年过去,侵略者的枪声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中华门城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否认!本次深入地实践学习,成员们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不能满足于当前安逸的生活,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50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