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槐树,沙沙作响,一场穿越千年的研学游行就此启航;黄土窑洞,历史沉淀,古今对话的探索之旅就此展开。
为深入挖掘郏县地区的文化遗产,以特色文旅产业带动郏县地区的乡村振兴,平顶山学院“遇见村寨,数字反哺”乡村振兴促进团在领队老师薛天桥的带领下,于7月16日抵达平顶山市郏县黄道镇王英沟村进行实地考察。期间,在王英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埔源的引导下,“三下乡”志愿者们参观了王英沟村的千年槐树、名人住宅等历史古迹,以及养老院等民生场所。
民生福祉,心之所向
抵达王英沟村之后,张书记带领“三下乡”志愿者们参观的第一站是王英沟村的养老院“王英沟幸福苑”。幸福苑位于村支部的旁边,建筑风格和农村的平房结构类似,院落中的老槐树上挂着一只古老的铜钟,拿起钟杵敲响铜钟,铜钟的声音悠远而绵长。张书记说:“这种钟还是我们上小学那会上下课敲的钟,后来才逐渐换成的广播铃声。我们在这里挂的这只钟,也主要是给老人们起到一个报时的作用。”尽管幸福苑的整体环境和城中的养老院无法比较,但是这里却有着更接地气的人情味,厨房中有阿姨做的家常菜,休闲室里有棋牌桌和按摩椅。在这里,张书记除了带领大家参观了养老院的大致情况,同时也为“三下乡”志愿者们介绍了王英沟村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和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张书记在介绍的过程中,着重提到了王英沟村的菊花地。村中菊花的种植面积很大,且菊花的药用价值很高,近年来与三九公司达成了合作,村中的菊花由产业直接收购,秉持着农户赚钱的原则,将利益等分成十分,而农户所占的比利有八成。这对于王英沟村的乡村振兴而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图为王英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埔源在为“三下乡”团队讲述王英沟村的产业规划。 郭子凯 摄
寻根探源,底蕴深厚
在对王英沟村的古建筑遗迹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张书记为志愿者们介绍了王英沟村的历史。据悉,王英沟村发源于汉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林业部门鉴定,村中最久的槐树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整个王英沟村槐树生长茂盛,且均年代久远,走在古道上,路边都是密密麻麻的槐树,因此郏县王英沟村又有着“古树王国”的美誉。在张书记的指引下,“三下乡”志愿者们在古槐树前合影留念。正所谓“门前一棵槐,升官又发财”,槐树历史悠久,寓意吉祥,见证了王英沟村的兴衰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张书记说,王英沟村最典型的建筑风格救赎“前屋后窑”,路上“三下乡”志愿者们看到了很多窑洞,并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顺着槐树环绕的小路往上走,志愿者们到达了铫期故居。“出深山辅佐汉室光武中兴,忠信义忠诚忧国犯颜谏诤”短短一副对子,涵盖了铫期的一生。铫期是东汉大将,曾辅佐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平定魏郡战功赫赫。走进铫期故居,千年前的建筑因身处窑洞至今仍保留的较为完整,窑洞的壁顶上,槐树的根若隐若现。三下乡志愿者薛皓月表示:“或许正是因为村落有几千年的历史,槐树挺拔生长了几千年,槐树之下的窑洞住所才能被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
图为张书记带领“三下乡”团队参观铫期故居的场景。 郭子凯 摄
继往开来,接续奋进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三下乡”志愿者们在张书记的带领下,又先后参观了中国女篮名将郑海霞的故居,相较于铫期故居,郑海霞故居更多了一些现代化元素,窑洞中的白炽灯,以及更具有当代特色的小粮仓,更展现了王英沟村独特的包容性。尽管建筑采用的是一贯的“前屋后窑”的建筑风格,但是却可以通过对比,映射出时代的发展变迁,古人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差异。顺着河道往回走,大自然的景色进入眼底。高悬的蓝天中挂着朵朵白云,略显险峻的山峰被绿荫笼罩,尽管河水因河道施工而中断却依旧掩盖不了它的磅礴气势。张书记说:“这里曾被中央电视台《山河锦绣》剧组作采景地进行拍摄。”传统古村落进入电视剧,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融合,对于提升王英沟村的知名度,打造特色文旅产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到村支部后,“三下乡”团队稍作休整,在完成对王英沟村党政知识的宣讲工作后,“三下乡”成员在傍晚时分回到了驻扎地。
图为王英沟村实地考察结束后,“三下乡”团队与张埔源书记在村支部门口合影留念。 李鸿嘉 摄
传统村落,魅力无限,现代技术,助力发展。王英沟村拥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的文化价值值得被更多前来研学游行的学子们挖掘。
写稿人:夏小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7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