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红旗渠,赓续伟大精神
为深切体会红旗渠精神,2023年6月29日,河南工业大学中原红色信使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林县开展了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相关实践活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况已经在新时代画卷的展开过程中消失,而林县能由过去的山穷水恶变成如今的蓝天绿树景象,离不开当地人民的一锹一锨。“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安阳林县人民的奋进精神无需过多言语描述,仅一个红旗渠便可言明。
参观红旗渠纪念馆,了解建设历史背景
伟大精神来自伟大实践,伟大实践造就伟大精神。通过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参观,实践队员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安阳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缺水的天然困境,林县人民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坚定信念,不论男女老少,历经日日夜夜的苦战,数十载春秋的奋斗,凭借双手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让贫瘠的林县焕发生机。
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讲解员介绍时提到,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十年的功力和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在漫卷的红旗下宏大律动,深刻诠释着“实干兴邦”的箴言,在1969年7月,凝聚成红旗渠。“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他们以壮志为灯,素履前行;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之帆,自力更生,直济沧海。“问渠哪得清如许,幸福全靠奋斗来”,如今,新的时代已拉开序幕,新的故事将由广大青年执笔,对于未来的困难挫折,我们应牢记红旗渠精神,做奋起而笃行的行动者,做不折不摧的奋斗者,凭着青年人的朝气,贯行先辈之精神,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扛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不忘来时路,用奋斗创造幸福。
图为红旗渠修建过程使用物品陈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咪蕊 摄
重走红旗渠工程,体悟伟大精神
进入红旗渠风景区,沿道路向上游览,满山翠绿无一不是林县人民辛苦奋斗的证明。从山脚下一直向上经望漳亭至青年洞,路边的木牌一个一个讲述着红旗渠修建的故事,披荆斩棘,而从未止步。作为当代青年,先辈们的不朽精神更应被我们传承。
把握当下,只争朝夕。百年沧桑,恰是风华正茂,展望前路,我们要铭记党史,继承先辈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将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植根灵魂:向青年团为了开山腰间被麻绳勒的血肉模糊却不抱怨的精神学习,向先辈们“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学习,向林县上下无一人退缩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习……忧劳兴国,逸豫亡身,面对未来的各种未知挑战,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把红旗渠精神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永葆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真挚本色,只争朝夕,负重前行,使岁月流逝而精神延续。
展望未来,描绘新篇。“星燧贸迁,才见世界卷快浩繁;岁月不居,方知历史光辉明路。”站在历史的节点,我们既要回首往昔,忆红旗渠修建之峥嵘岁月,又要展望未来,以红旗渠精神描绘新篇。红旗渠的变化正是我国的缩影,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复兴,从山河破碎到盛世安康,前人搏击风雨,前赴后继,后人更应传承红旗渠精神,使其流淌不息。长在红旗下,沐浴在星光中,生逢海晏河清之盛世,心怀自豪与喜悦,深知少年强则国强,倍感时代所托不容辜负。
图为红旗渠风景区上石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梓菡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怡宁 供图
在那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在那个信念扬帆的时代,安阳林县人民不畏自然条件,挖山开渠,创造了红旗渠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前方有求,后方必应”,红旗渠的顺利修建是团结协作精神的生动诠释,周恩来曾这样评价:“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论放在那个时代都不会过时,都会令人称赞。实践队员在经历此次红旗渠之行后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先辈的不易以及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在历史的新进程中,我们依然需要红旗渠精神,凝心聚力,不畏艰险,守望团结,满怀壮志,与辽阔山河同歌,与千秋伟业共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通讯员 张嘉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4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