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新乡7月22日电(通讯员 李沛霖)2023年7月3-7月4日,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开展“三下乡”——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本院20名学子前往本校的活动基地和老人家中给予他们帮助、关爱和陪伴。进去离退休老人家里,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教离退老人智能化办公、听老党员讲党员故事、帮助离退休老人打扫活动室和对离退休老人进行调研。
图为“关爱老人实践活动”开幕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江钰 摄
爱老敬老手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高尚情操,作为河南科技学院的一名的学生,我们有责任传承这样一支能够高尚的品德,工本费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借此次社会实践的活动机会把“健康从心开始,关爱生命,呵护心灵,完善自我”这个理念贯彻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老人们成为了被淡漠的群体,缺少社会的关心。他们需要的是那份被关爱的温暖,在这一丝的温暖中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关爱老人,是我们所有人都应尽的一份责任,时刻谨记这份责任并付出行动,我们的人生才会完整,才会更有意义。其中然我颇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听老党员讲故事”的环节。
图为书记致辞邀请杨老教授来开启这次座谈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江钰 摄
这次活动是院系为了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的国家有更好的、更清晰的认识,在7月4日我们学院邀请了园艺园林学院的老党员杨永光教授为我们进行党课讲解。在此次讲话的过程中,杨永光教授首先讲述了他自己的求学历程:他是行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人,那时候因为食物匮乏,杨教授听说中原农学院包吃包住还发衣服,就动了心思要上这个学校。并在1949年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平原农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考上后学校也果然兑现诺言,每年发两套夏衣一套冬衣。
图为杨老教授在向我们讲述他的求学经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江钰 摄
杨教授说:“那时候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你只要能填写一份完整的省份登记表,不是文盲,就可以去工作了。”在1952年杨教授毕业,是他们学院最早毕业的一批学子之一。由于成绩十分优异被校长任命留校教书,从此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杨教授说:“英国牛津大学有一句传言——教授的知识在哪里,不在课堂,不在书本,而在烟斗中。”杨教授解释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经常和教授交流,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刻板的,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唯有一条路——勤沟通。
图为养老教授现身说法为我们讲解沟通的重要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江钰 摄
教授还指出——当时学校培养的学生只是一个个绝对服从的“知识分子”,有很多学生“学医三年,会治百病”只是因为书本早早地为他们一一列举好了治法,他们只需要生搬硬套,所以觉得自己“包治百病”,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杨教授还向我们讲了自己遇到的实际例子,告诫我们不要骄傲自满,要始终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觉悟,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除了这些,杨教授还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二十大报告的深刻见解。他提出:二十大是他近年来读过最好的报告,是因为二十大明确并且清晰的指出了党内部的真正问题所在,把问题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成就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让杨教授深感动容。
图为杨教授为我们讲解自己对“二十大”的深刻理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江钰 摄
此外杨教授还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获得国家二等奖的宝贵经历,给我们往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杨教授之所以励志研究小麦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刚刚成立,如一名稚嫩的婴孩般懵懂,百姓的食物匮乏,吃不上饱饭,毛主席便提出了“458”的强农政策。河南省接到的任务是把粮食产量从每亩49公斤,翻上好几番提升到每亩400公斤。为了积极完成党布置下的任务,河南开始了红薯种植热潮。此举虽然使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却让大部分人因此患上了胃肠疾病。杨教授接到党中央下达的任命,去各地调查小麦。在此过程中,杨教授碰到一个孩子蹲在地上啃红薯,杨教授便走上前去问道:“孩子你怎么不吃白馍,吃红薯呀?”孩子的回答深深的刺痛着教授的心“妈妈说白馍过年了才能让我吃一个。”。自此,杨教授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小麦研发,成功的获得了国家二等奖改善了百姓们粮食紧缺的境遇。
图为杨教授在向我们讲授自己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江钰 摄
最后,杨教授还回答了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出——要始终更党走,只有当指出的道路才是正确的。在学习中,要始终不忘初心,不气馁,勇敢前行。
图为杨教授在为我们解答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江钰 摄
此次活动后,每个组员都触动颇大。杨教授讲述的红色故事一字一句都让我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我的远大理想,同时也坚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未来的每一天我都会以杨老教授为榜样,艰苦奋斗,不忘初心,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一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1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