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沂蒙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深刻体悟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信仰,2023年7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寻访探忆峥嵘路,学思践悟沂蒙情”实践宣讲团赴临沂市兰山区沂蒙革命纪念馆及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实地走访与调研。
步入纪念馆,一组名为《力量》的巨幅群雕让实践队员为之震撼:一辆辆小推车装满支援前线的物资,艰难行进在山水间,车后是目光坚毅的沂蒙百姓,艰难地沿着曲折道路行进。令人震撼的雕塑作品,仿佛穿越时空,再次看见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约420万人口的沂蒙地区人口确有惊人的21.4万人参军参战,共计120万人拥军支前实践队员观察到,许许多多的参观人员都驻足在这组鲜明的数字墙前。
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在解放战争中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的“沂蒙六姐妹”,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借助陈列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展现面前,生动的军民鱼水情在沂蒙的红色土地上谱写。一排排学习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珍贵史料陈列馆内,实践队员也逐步深入沂蒙精神这一党的精神源头。
实践团着重了解了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推出的胜利——孟良崮战役。沂蒙老区人民舍生忘死,大力支前,不顾个人安危地来往穿梭于鲁中依据地前线,冒着枪林弹雨对伤员细心照料,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参观,实践队队员进一步了解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的革命故事,重温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峥嵘岁月,真切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忘我牺牲的精神,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队员跟随基地设置,在以“沂蒙精神”核心思想为陈展主线的纪念馆中,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实物、雕塑、场景复原、声光电等多种直观的形式、高科技的手法温习沂蒙革命战争历史,重走两战圣地英勇道路。同时,成员张磊向参观完成的游客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游客们多数表示在参观沂蒙红色革命馆后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一位参观的家长不时向孩子指点、讲解,在接受队员采访时,他说:“沂蒙精神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这样的红色纪念馆对于孩子们了解革命历史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都应该铭记这段艰苦的岁月。”
随后,成员们来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于1949年2月为缅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华东军民兴建。松柏苍翠的园内,1942年起红色匾额上“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八个大字,气势磅礴。“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承载着英魂精神代代相传。望着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成员们带着敬意深深地鞠躬致敬。
返程的路上,张莹莹同学说:“其实挺惭愧的,作为一名临沂兰山人,我却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安安静静地了解这份历史。直到今天,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后来召开的会议中,她表示:沂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传承。她希望作为一名大学生,自己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有担当的人。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在这片神圣的土地和红色的沃土上,沂蒙人民与党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留下了无数义无反顾跟党走、舍生忘死支援革命的英勇事迹。毫无疑问,沂蒙精神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荣辱与共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从党的精神源头与民族文化根脉两个维度把握沂蒙精神、理解沂蒙精神、弘扬沂蒙精神更加成为当代青年的应有之义。本次实践中,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学习沂蒙精神,并努力推动沂蒙精神宣传弘扬,激扬起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26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