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压力将“诗和远方”的完美滤镜无情打碎,困囿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被随波逐流束缚在真谛的彼岸。为培育孩子们观赏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做到智育、德育、美育全方位发展,同时更好地宣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蓓蕾”志愿服务队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北港镇庄前社区,开展了以“古韵今朝遥辉映,传统文化代相传”为主题的美育实践课。
以剪抒情,遇见纸花
纸张自诞生之初即为文明重要的承载者,记录着帝王将相的风云巨变,也记录了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育实践课上,“蓓蕾”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为孩子们系统讲解了传统剪纸艺术的历史起源以及剪纸派系,通过展示各个时期典型的剪纸造型图案,重点了解在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传统剪纸的基本花纹版式,并鼓励孩子们结合历史背景自行归纳剪纸的时代特征,追溯传统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随后志愿者们分发纸张,指导孩子们动手实践,学习“囍”字剪纸技巧与方法。孩子们跟随志愿者们的引导,在纸上先用笔勾勒出对应的剪纸图案,再小心翼翼地剪下多余图案,看着自己完成的剪纸,孩子们高兴地向志愿者以及同学展示,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比较,相互欣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喜悦,眼神中闪烁出自豪的光芒,愉悦的笑声传遍整间教室,气氛十分活跃。
图为小朋友展示传统剪纸艺术的学习成果。
纸短情长,童心“泥”好
古有民间用剪纸传达温情,今朝用折纸黏土绘出童心。为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蓓蕾”志愿服务队队员开展折纸课程以及手工黏土制作课程,意在通过纸张、黏土将孩子心中纯真善良、丰富的内心世界具象化,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与情感。课堂上志愿者首先从中国陶艺的起源为出发点,讲解陶艺在揭开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意义,随后着重分享商周时期陶艺的杰出成就以及精美的制陶工艺,最后通过播放PPT的形式带领孩子们观赏陶艺瓷瓶、陶碗等艺术品,并总结出商周时期陶艺至纯质朴的特征。随后志愿者们带来了一系列材料工具,以黏土代替陶艺,鼓励孩子们用黏土尝试捏制陶艺品,并在原有工艺品的外表上附加上个人的想法进行创新发挥。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巧妙地将“冰墩墩”、“雪容融”等现代卡通形象融入陶艺版式之中,为古朴的图案增添现代气息,古韵今辉映,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课堂后小朋友激动的表示:“我觉得黏土非常的有趣,我捏出了我们一家人,还捏出来了老师分享的商周时期的陶瓷花瓶,这节课让我感到十分开心!”
图为孩子们进行手工黏土的制作,现场气氛活跃。
见信唔面,展信舒颜
在即时通讯的当下,“文字”来的太过轻而易举,从而丧失了文字本身的力量。在活动开展前期,志愿者们对班上学生进行家庭走访,以便深入了解班级每位儿童的家庭人口、务工状况以及学习生活等情况,同时向附近社区居民制作并分发纸质版调查问卷,通过数据整合以及交谈结果汇总得知,班上大多孩子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感交流欠缺,导致孩子行为举止、学习生活上缺少应有的关怀。
在家庭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蓓蕾”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开设了“见信唔面”课程,教授孩子们如何正确称呼对方、问候祝福语常见语句、如何体现写信目的以及思想情感等书信写作的基本要求,并鼓励孩子们在课后动手为家人写一封手写信,讲述最近的生活乐趣或是困惑烦恼,在一笔一划中进行亲密的情感交流。
图为小朋友们书写一封手写信,向父母表示养育之恩以及浓浓的爱意。
挥毫点染,笔下生花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蓓蕾”志愿服务队队员联合社区开展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书法学习课程,通过现场书写、创作、教学等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通过现场教学,志愿者们挥毫泼墨,用流畅的笔画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一撇一捺间展现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孩子们认真听讲、书写、记录,并表示在今后的书写之中会持有更高的要求与追求,继续努力学习书法,积极传承书法艺术。
当今社会追逐科技现代化的脚步,但同样需要“慢节奏”。本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领悟并实践传承中华文化的途径,呼吁孩子们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华民族艺术的责任,同时提醒教育工作者关注培育孩子健全人格,丰富心灵,努力弥补德育智育的空隙,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做到古韵今朝遥辉映,传统文化代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11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