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广大青年担当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2023年7月8日至7月12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青阳扶风·皖韵帆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立足宣州区探寻皖南花鼓,前往青阳县探究青阳腔,以
青春动能书写青春实践。本次活动作为团队六年来对青阳腔戏曲调查研究的传承与延续,旨在通过参观学习、深度采访、互动体验等深入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的独特艺术色彩和无以伦比的魅力,深入挖掘青阳腔传承发展经验,对比花鼓戏等戏曲传承发展现状,探索皖南戏曲的发展之路,借青阳腔扶摇之风,扬皖南戏发展之帆。
走近非遗,感受青阳腔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来到青阳腔博物馆进行参观,并拜访青阳腔国家级传承人江进老师,就青阳腔发展传承
问题进行采访。青阳腔博物馆坐落于青阳县芙蓉湖东边的青阳县文化中心,是向外宣传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的重要窗口。博物馆通过环幕投影的方式,向团队成员全面地展示了青阳腔的历史由来、传承脉络以及其对其它戏种的影响。其中展示的曲谱脸谱、乐器道具、表演物件等传承保护成果,凝聚着一代代青阳腔传承人与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成为了青阳腔“连接”民众的桥梁。
“亲身体验胜过言传”,采访过程中江进老师为了让团队成员对青阳腔唱腔、行当、妆容、服饰的认知更加深刻,现场为大家涂底色、施胭脂、勾画眉眼唇、勒头带、贴片子、戴线帘、戴发网、戴水纱、戴头面等,教授戏曲表演过程中的基础技巧,带领大家深度体验戏曲人物的情感世界。江进老师对青阳腔戏曲的妆容装扮,不同脸谱、头饰、服饰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进行介绍,带领大家了解它们在不同戏曲中的搭配规则以及角色定位。这种采访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团队成员更深刻地认识到青阳腔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底蕴。
团队成员还与江进老师就青阳腔的传承发展情况进行了交流。江进老师认为面对网络媒体对
传统文化的冲击,青阳腔的传播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青阳腔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们不断创新演出剧目,挖掘当下故事,用青阳腔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年近八旬的江进老师,舞台上依旧容光焕发,一颦一笑和一步一摇之间可见其功底之深厚,令团队成员心生敬佩。
深入访谈,探寻青阳腔发展经验
为深入了解青阳腔传承保护过程中政策的推动作用,团队成员与青阳团县委书记产静开展交流访谈。近年来,我国出台的系列文件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政策和
资金支持,引导各地创新非遗传承路径,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产书记介绍,除设立青阳腔博物馆外,青阳县还积极推动青阳腔的宣传和推广,每年组织百场下乡演出,让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积极与各地艺术团体、高校等多机构合作,拓宽宣传途径,扩展受众群体;用数字技术赋能青阳腔,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利用好直播及短视频新媒体平台,让青阳腔“活”起来;注重年轻一代青阳腔文艺工作者的培养,让青阳腔后继有人。关于青阳腔的未来,产书记满怀信心,她认为,通过大家的
不懈努力,年轻一代完全可以接受和欣赏青阳腔,成为青阳腔未来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九华云水文旅公司负责人鲍陈浩表示,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青阳腔的传承与保护成效显著。青阳县背靠九华山,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为间接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机会。目前九华云水文旅公司正致力于青阳腔周边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推广。
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偶遇到一支由老年志愿者组成的公益演出团队,
并进行深入交流。公益演出团队的队长向实践团队介绍到,这支由老年志愿者组成的演出团队自成立之日起就凭借大家对戏曲的热爱自发地进行公益性演出,到目前已十四年之久。他们通过自己对戏曲的执着和热爱,也在推动着青阳腔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大众,走进大街小巷。
走向街头,探索非遗发展之路
实践团队成员立足于青阳腔、皖南花鼓戏的发源地青阳县和宣城市,开展广泛的走访调研活动。调研问卷共计设置10个题目,内容涉及民众对两种不同戏曲的了解程度、途径以及对其传承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看法等方面。团队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展开调研,共计收获300余份有效问卷,随后对调研结果展开分析。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非遗文化的不断重视,青阳腔和皖南花鼓戏的知名度有明显提升,尤其是青阳腔的知名度较2018年上升明显。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阳腔和花鼓戏均探索出新的传承发展路径,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入新动能。
作为民间小戏,无论是青阳腔还是皖南花鼓戏,都因其具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极具亲和力的乡音土语易被本地居民所接受。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首先,
要充分调动起普通民众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兴趣班、文艺大比武等途径培养大家的兴趣,为非遗的“口耳相传”奠定基础。其次,青阳县与宣城市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实现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条件。再次,非遗戏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艺术感染力,把握住新媒体发展的方向,为非遗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在创新中“活”起来。最后,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待遇保障等途径,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非遗真正实现“后继有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79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