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心系非遗,探访涪地”实践团三下乡:“蚕桑研学求真知,心系非遗谈访养蚕人”访谈活动
“蚕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养蚕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7月17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心系非遗,探访涪地”实践团来到了涪陵区秋惠蚕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明秋叔叔的带领下进行了参观并进行采访。据了解,何明秋叔叔是涪陵区百胜镇大石村人,现为当地蚕桑养殖大户,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蚕桑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组织成立养蚕合作社,拥有十余亩的养蚕基地。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何明秋叔叔及其团队不断扩大其养蚕基地面积、改进养蚕技术、改善蚕房条件,提高了养蚕产量和质量。同时,他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团对桑植蚕丝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到桑植蚕丝这一宝贵资源、传统技艺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他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共同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采访对象:何明秋
在何明秋叔叔的带领下,“心系非遗,探访涪地”实践团进入了他所创办的养蚕厂。何明秋叔叔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了他养蚕的经验,还向实践团展示了他用来喂蚕的一些设备,以及一些关于养蚕过程中的小妙招。在何明秋叔的讲解下叔,实践团成员明白了养蚕需要准备一些桑叶,同时还需要一些比较干净的水,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蚕宝宝能吃到足够的食物。除此之外,何明秋叔叔在讲解的还着重强调了在养蚕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通风和遮光。之后,何明秋叔叔讲述了他自己养蚕经历,在他自己刚开始养蚕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是每一次都靠着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在他的经历中,让实践团成员们学到了一些关于养蚕过程中的小妙招。何明秋叔叔说:“养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多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能解决。”养蚕十分不易,但是何秋明叔叔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了养蚕产业发展。
二、采访内容:
实践团成员:何明秋叔叔,您好,我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心系非遗,探访涪地”实践团成员,今天很荣幸能够有机会采访您。您能向我们大学生介绍一下蚕宝宝的一生吗?
何明秋叔叔: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蚕卵、蚕、蚕蛹、蚕蛾。蚕是幼虫,蚕卵不能直接变成蚕蛾,中间必须经过幼虫、蛹的变化,蚕蛾是蚕的成虫。作为养蚕人主要是将幼虫成熟后的结茧取丝做成绸。
实践团成员:一张蚕需要多少桑叶呢?一张是怎么度量的?
何明秋叔叔:俗语称为一张蚕,相当于2500条幼蚕,刚出生的蚕以克计数,大约10克为一张。从刚刚孵化出来的幼蚕到结茧为止,春季需要1300斤桑叶,夏秋两季需要900~1000斤桑叶。
实践团成员:养蚕有什么注意事项吗?有什么不能接触的东西吗?
何明秋叔叔:蚕属于属于变温动物,养蚕的主要注意事项是:第一,温度控制,最好在20-30℃之间;第二,提供光照,不能长时间放在阴暗处;第三,饲料供应,只吃新鲜的桑叶;第四,清洁卫生,每天更换饲料,定期清理积水和蚕粪;第五,空气流通,保持养殖场所空气流通;第六,防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此外,还需注意避免蚕宝宝晒死,闷死,不要喂食过期或有害的桑叶,以及注意化茧时不要移动或触碰惊吓蚕宝宝。
三、采访感悟:
通过此次采访,实践团成员深刻地了解到了当地的桑蚕养殖历史,对蚕桑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何明秋叔叔也表示,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其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他非常感谢。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对当地群众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看法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据了解,目前当地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蚕桑文化保护体系,包括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农户等多个层面。同时,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也大力支持其发展,让蚕桑文化在当地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所以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特色非遗文化内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78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