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是指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也是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八洞村的苗绣工艺走出大山,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2023年7月16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湘西实践团前往湖南省吉首市花垣县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采访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的创始人—69岁的石顺莲老支书。实践团成员围绕十八洞村苗绣产业的发展历程、产业模式、运营机制、未来希冀等方面,对这位带领着苗绣合作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石顺莲老支书进行了专访。
“精准扶贫”探思路,非遗苗绣特色行
经实践团调研了解,十八洞村的苗绣产业是由石顺莲老支书组织发起的。2014年至2016年,十八洞村的苗绣工艺活动主要以培训为主,从2017年开始接收外部订单,后期又陆续接受大型企业投资,逐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作为副业,绣娘们每月可赚取1700-2000元的工资,可见苗绣合作社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有效增加了村民的日常收入,减轻了很多农户的资金压力。
当被问到全身心从事苗绣产业的原因与契机时,十几岁就开始学习苗绣技术的石顺莲老支书说,“1997年至2014年,我曾经担任十八洞村的村支书,在任期间未能带领帮助本村有效摆脱贫困桎梏,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2014年,我从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中得到启发,决定借助苗族特色的非遗文化苗绣来实现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在石顺莲老支书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十八洞村苗绣工艺由自给自用的家庭小作坊生产顺利发展成为如今的扶贫特色产业。
传习责任担道义,服务乡民助脱贫
实践团注意到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门口标有“传习所”字样,对此石顺莲老支书解释道,“目前苗绣基地是做公益,免费提供教学培训的,周边村子也经常有村民过来学习”。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传习功能,一方面为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发展较慢的苗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工艺技术与发展经验。
石顺莲老支书自觉担负传承与教习的责任,体现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将传承国家非遗文化、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的使命,彰显出老一辈村干部的情怀与担当。
善用营销新模式,与时俱进溯新潮
经石顺莲老支书介绍,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还与湖南工业大学等学校和一些事业单位都有着密切合作,主要是为它们定制各具特色的苗绣logo,例如为吉首慈善总会缝制校门图案,为相关单位缝制复兴号动车搭配龙凤呈祥的刺绣图案等。石老支书谈到,“我还有幸参加过2019年党代会,在春晚上介绍了苗绣作品,也受邀携带作品参加了全国各地许多苗绣展览”,在合作与对外交流中提升苗绣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不断探索此类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实践团了解到当前十八洞村苗绣产品采取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线下销售主要依托旅游业带动,游客是线下苗绣的主要购买力来源,而线上主要在淘宝平台运营,在淘宝设有专门的十八洞村苗绣链接购买渠道,村内也推出一些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加以引流,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十八洞村苗绣产业正搭乘着中国高铁、顺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顺利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青年后辈砥砺行,弘扬文化新篇章
次日,实践团成员再次前往石顺莲老支书的家中,为石老支书送上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帆布包文创礼物,表达对老支书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崇高敬意。在交谈中,老支书提及,她正在上高中的孙女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苗绣工艺,还担任了红领巾讲解员来讲述十八洞村的苗绣艺术。在石老支书一家人的身上,传承的力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最后石顺莲老支书为实践团成员发出寄语,“当然我最希望的还是能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力量,让文明不被遗忘,让非遗得以传承发扬。”
此次专访让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湘西实践团的每位成员都深受感触,深刻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大家暗下决心,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充分发挥青年力量,学习石老支书勤勉为公、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勇气与毅力,为保护、传承与发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己之所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55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