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龚文磊 韩前程)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养广大青年能吃苦,肯奉献,敢担当的品质。近日,宜春学院“学思践悟二十大,红色筑梦仙源行”政法学院、医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赴宜春市万载县仙源村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投身改善小“环境”,铸就大“民生”事业,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新局,助力乡村振兴,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和美的仙源村贡献绵薄之力。
红色旧址焕新颜,革命精神代相传
仙源村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人间最朴素的纯净,远离俗世的喧闹,静守一片人间别有天。仙源是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屹立不倒的红旗”为主题打造的红色名村。红色的建筑和标识随处可见,革命先辈们仿佛从未走远,他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永存人们心间。为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用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辈,实践队成员在村干部的支持下,立即组织开展革命旧址周围环境整治活动。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哼着悠扬的红色曲调,扛上除草工具,实践队成员们精神饱满、热情高涨,沿着弯曲的小山路来到湘鄂赣省军区旧址进行除草活动。劳作现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休息一下吧,接下来的工作交给我。”队员们接过对方手中的工具,不分你我,接力而上。“你们镰刀的用法不对,应该把刀尽量挨着地面割,用手拽着草,这样才省时又省力。”一位热心肠的村民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解和示范不同杂草的除草技巧。队员们认真学会后,重新调整除草姿势和动作继续劳作,和村民们一起为保护红色资源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七月的骄阳下,实践团成员在野草丛间早已挥汗成雨。一刀一耙,一草一情,刀割杂草的声音与队员们相互间的鼓励话语构成了一曲动人乐章。劳作之后,革命旧址再现昔日的红色光芒。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除草的过程固然辛苦,却远不及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艰辛磨难。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广大青年学生更应珍惜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继承和弘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火热的青春实践中建设美丽中国,共同守护好秀美乡村的青山绿水。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除草。龚文磊 摄
图为村民教会实践队成员正确的除草姿势。龚文磊 摄
河清稻翠天远阔,玉带蜿蜒护村宁
走进仙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哗哗的水声衬托着村庄的静谧。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推动下,垃圾分类的观念和习惯逐渐深入仙源人心。实践队成员充分了解本地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后,分头开展行动,就卫生死角,开展枯枝落叶洒扫、白色污染物清理及杂物乱堆乱放整治等行动。同时,仔细检查公共区域的服务设施,并及时开展力所能及的修缮。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街道附近捡垃圾。陈敏杰 摄
一处的角落美,美的是点;村庄的环境美,美的是面。以“水”为笔墨,“庄稼”为宣纸,绘就碧水清流的乡野生态画卷。实践队成员们开展了一次“护河行动”。阵阵微风拂过,夹带着泥土和稻田的清香,队员们沿着河道周边行走,感受到大自然浓郁的生命力,更加坚定自己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决心。队员手拿钳子、垃圾袋,沿着溪流搜寻垃圾,将溪流周边捡拾的烟头、塑料瓶、包装袋等垃圾进行合理分类集中处理。在实践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生命的绿色再一次沿着溪水流动而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队成员清理河道垃圾。程邦国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创造信幸福,实干铸就伟业”。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秀美乡村文化名片,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巨大工程。实践团成员在劳动教育中感悟红色革命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劳动精神积极的倡导者和自觉的实践者,为建设秀美乡村铸牢“自找苦吃”的精神铁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53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