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谛。为了响应国家重视文化传承的号召,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推进党史教育,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安徽工业大学暑期实践活动开始,为了增强学生的自生素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7月10日安徽工业大学传承传统文化队赴南京中山陵参观学习。
已是深秋,南京的天气却依旧有些燥热,树叶换上金装,开始变得调皮,脱离大树妈妈的怀抱,随风而舞,舞出应该有的活力。
就是这个日子,我们有幸瞻仰了孙中山老先生的陵墓。但这个陵墓,说大吧,却又不及皇亲贵族的陵墓大,说小吧,却也足足两千多平方米。他的气势,恢弘,壮观,气派,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令人在心中对陵墓产生一种敬佩,庄严的情感,让人的情绪由心而发,无法阻挡。
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比起中国的许多宫殿,中山陵显得别具一格,青瓦白墙流露出了它的庄严与肃穆。
对于中山陵,我几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联想过许多金碧辉煌的殿堂。然而,当漫步其中之时,才发现原来中山陵别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隐于山林之间,从下往上一望,极为壮观。建筑并不艳丽,却给人莫名地来了一种气势,来了一种庄重。走在台阶上,似乎就已明了。孙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于此地,而后人按照他的意思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为了给中山先生,这位为中国不停忙碌的伟人找了一处永远安宁的地方让他平静下来。
早晨,在太阳的照耀下,一座牌坊上的青瓦闪闪发着金光。于是我被吸引到它的跟前,牌坊正中写着重两个字博爱。这正好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沿中轴线向上走,道路两边栽满了苍翠挺拔的树木。阵阵清凉的微风拂过,环境十分幽静。虽然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但树上鸟儿清脆的鸣叫时刻萦绕在我的耳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漫步在道路一旁的小径上。
走进摩肩接踵的人海里,继续前行,最后,走完392级石阶,我来到了祭堂前。祭堂前有三座拱门,分别为“民族,民权,民生”三门,正中门楣上有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表明了孙先生的奋斗理想。
图为民族,民权,民生(通讯员 肖圣安供图)
再向前进,就是碑亭了,一块高约六米的碑石上镌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镏金大字,这几个刚劲有力的鎏金大字是否太过于单调呢?不,因为孙文的思想和业绩非语言文字所能概括,所以没有用太多的碑文。看着这块石碑,我感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崇高与伟大。许多瞻仰者和我一样肃静地仰视着。堂中还有一尊孙先生的大理石像,生动逼真,那伟岸的身躯,那博大的胸怀,不禁使我看到了先生为推翻延续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和艰苦奋斗的历程。在这高大庄严的祭堂中,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先生的伟大。
图为中山先生的碑(通讯员 肖圣安供图)
除了青瓦白壁,还有及门楣上的天地正气四字。进入堂内,顶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正好体现三民主义的伟大思想。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走进里面,是汉白玉的孙先生的卧像,是按孙先生生前一比一的比例雕刻的,安详而又庄重……他凝视着远方,纹丝不动地坐着,浓密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严肃的神情。孙先生端坐于此,看着来来往往的瞻仰者、旅游者,看着我们这样的来去匆匆的学生,他会希望自己的革命思想能有人传承下去吗?当然吧,否则他又如何安心于此?对于如今年的中国,孙先生是喜还是忧呢?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孙先生会作何感想呢?他览尽世间沧桑,把无数感想埋于心底,终以微笑示人。他仿佛在沉思,仿佛在观赏门外的景色,仿佛在聆听也许他在倾听人们生活中的欢声笑语渐渐地,周围更加安静了,可能大家不想打搅他。我怀着敬佩的情怀继续瞻仰着这尊石像。顿时,祭堂内鸦雀无声,整个祭堂充满着宁静与庄严,而孙中山先生也永远长眠在祭堂铁门后墓室里。
中山陵让我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崇高与伟大。青天白日下,回首望去,巍山陵显得格外宁静,格外庄严神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孙先生见证了南京的解放,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还将见证更多更多。在同学的催促下,我终于收回了思绪。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逛完了中山陵园。这次中山陵之旅,带给我的不仅是饱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对先生的敬意,他那伟大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便像这中山陵般巍巍恢弘!
图为实践队员(通讯员 肖圣安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50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