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赴湖北省枣阳市学习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纺织。经历半个月的学习时间,团队成员在传承人刘海伦与刘倩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了解了纺织的历史和制作程序,并亲身体验学习了织布、纺线与提取染料技术。此次的实践学习让团队成员们切实感受到了纺织技术的艰难和色彩染料的多样。
在这个快节奏和高科技的时代,很多传统工艺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在枣阳学习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纺织,让同学们深入了解织布的传统技艺,并体验到织布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学习场所有传统织布传承人亲自教授的织布工作坊,参与者不仅可以亲手参与织布的过程,更可以与老师们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织布技艺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理念。
学习期间,织布传承体验活动还通过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回顾了织布工艺的历史和演变。展览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织布作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纺织品和传承人老师们的创意作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赴湖北省枣阳市学习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纺织传承体验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在团队成员心中为传统工艺织布赋予了新的生命,也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了织布工艺的独特魅力。通过传承和创新,织布这项传统工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在枣阳市学习国家级非遗枣阳初布纺织的半个月以来。团队成员在传承人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了解了纺织的历史与制作程序,亲身体验学习了织布、纺线与提取染料技术。了解了传统织布机与现代织布机的不同。亲身体验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传承与创新。对纺车、天然植物染料与针线的绣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些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极大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打开了我们更好了解自己整个民族的宝贵窗户。
聚焦筑巢引凤,让非遗文化火起来。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非遗人才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只有积极选树,使其站位舞台中央,才能有效改变当下部分非遗文化边缘化现象。为此,需加强非遗宣传,讲好非遗故事,鼓励文化名人、退休教师、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遗、重视非遗人才的良好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非遗,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事业中贡献青春力量,推动其在择业其一生的接力坚守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37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