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鸭兰精神,传承红色根脉
——“青”听记忆馆实践团赴杭州市临平区鸭兰村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命脉,2023年7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青”听记忆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杭州市临平区崇贤街道鸭兰村,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挖掘鸭兰村精神,体悟红色文化,守护红色记忆,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一、走研学路:红色记忆中的鸭兰
鸭兰村四面环水、河道纵横,陆路交通不便,因特殊的地理环境被称为“只有鸭子才能游进来的地方。鸭兰村也是早期党组织发展的根据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一个村支部——中共鸭兰村支部,举起了大运河畔的第一面党旗。
中共鸭兰村的旧址陈列馆以及周围的党史村情,为鸭兰村注入红色基因。在讲解员带领下,实践团参观陈列展馆,了解鸭兰村的历史改革,重温热血沸腾的难忘岁月,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薪火相传。如今鸭兰村是革命历史传承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弘扬红色文化,激发青年爱国热情,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青年一代更应传承鸭兰薪火,做强红色品牌,守护红色根脉,赓续红色基因,将鸭兰精神结合红色基因发扬光大。
图为实践团参观鸭兰旧址陈列馆
图为实践团于鸭兰村旧址合影
中午,实践团体验当地的特色红军餐——“忆苦思甜”饭,苦瓜、紫薯、玉米、南瓜……简单的食材、朴实的味道却蕴含着浓厚的教育意义。就餐过程中,重温历史、不忘初心,用心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辛,深刻感悟伟大红军精神。这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粗茶淡饭诠释“忆苦思甜”的重要意义:只有不忘曾经的困苦,才能更好珍惜眼前生活,以更饱满度热情投入各项工作中去。
图为实践团体验当地“忆苦思甜”饭二、由内向外:刺绣上的鸭兰
在走访期间,实践团与鸭兰村的刺绣技艺传承人曹国花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访谈。鸭兰村从前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外出就业困难,除了干农活之外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来源,于是本地善用绣花技艺的妇女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鸭兰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之后,外嫁过来的少数民族妇女等也纷纷加入了绣花行业的队伍。曹女士谈到从事刺绣的原因和好处有很多,比如易上手,家门口就业等等,有利于妇女照顾家人,同时也联络了妇女家人之间的感情。时至今日,来鸭兰村参观旅游或是研学的人们都会纷纷慕名而来,一探鸭兰刺绣的红色足迹,感受学习这份老底子里的传统手工艺。
图为实践团采访刺绣技艺传承人曹国花女士图为正在刺绣的手工艺人
三、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路上的鸭兰
为一探鸭兰振兴的奥秘,实践团采访了当地鸭兰旅游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冯胜万。冯先生提出,鸭兰的红色精神,除了由老一辈传承给青年一辈之外,还应当上升至社会层面,搭建社区平台,从社会治理角度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居民去更好地服务社会。鸭兰村红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两大法宝:文化变文创,文化变文旅。刺绣技艺与定制服装相结合、非遗古琴融入到文具类文创周边产品、水乡风光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度假乐园等等,将抽象的文化化为具象的文创与文旅,极大地发挥了鸭兰村的文化地域优势。鸭兰村的进步同时吸引着青年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赋予鸭兰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团采访冯胜万先生
四、共同富裕:奋进中的鸭兰
在鸭兰村的文化礼堂,实践团采访了鸭兰村第二网格的网络委员、鸭兰红色宣讲团团长马鹏,主要从事鸭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及三农相关方面的工作。从本地人口只有4453人,到外来人口数量高达1700人,鸭兰村的发展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数字化的建设与政府力量的支持,网格化管理将鸭兰村划分为四个网格支部,每个网格设定联户党员,负责收集居民的各种困难问题,每月联户党员召开例会,上门登记发现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马团长提出,希望将鸭兰的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发挥江南水乡的特色,打造鸭兰独特的农产品品牌,从而促进鸭兰村的共同富裕。
鸭兰村宣传委员马晓鹏带领实践团参观村落,作为土生土长的鸭兰村人,他动情地向成员讲述村庄的红色故事、历史发展、工作情况以及未来的预想。如今这几年,鸭兰村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少数民族团结基地”“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村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各民族同胞亲切往来,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在共同富裕的路上绽放出时代之花。
图为实践团采访马鹏先生
图为实践团为宣传委员马晓鹏先生颁发“四史讲团”聘书
回望过往的奋斗之路,红色基因激荡红色力量,绘就共进蓝图。如今鸭兰村将红色根脉文化、水乡文化、非遗绣花文化等多元结合,铺就更长远的致富增收路。深扎信仰之根,传承红色血脉是当代 青年的使命担当,实践团成员也在走访调研中,重温红色记忆,深入挖掘鸭兰文化精神,将珍贵的故事回忆记录下来。鸭兰薪火将代代相传,红色精神也将永远闪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30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